
隋代永济渠寻踪
作者北馆陶镇政府戴敬仁 隋朝大运河在聊城我们只要一提起大运河,自然就会想到穿境而过的会通河,殊不知这里还有一条隋代开凿的永济渠,它就是位于冠县和河北馆陶县交界部的卫运河。卫运河是由漳河、卫河在冠县秤钩湾汇合而成的一条河,在聊城内长 74.5公里,其上游卫河发源于河南省辉县苏门山百门泉,在聊城内长9.2公里。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
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
作者:高文秀隋朝大运河中 国大运河,这个名字,仔细划分,下面有两个系统:一个叫京杭大运河,另一个叫隋唐大运河。它们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运河,时间不同,地理不同,总之,虽然都 叫大运河,但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系统。迄今为止,许多人都弄不懂,一提中国大运河,就以为是京杭大运河,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什么隋唐大运河。这就需 要细细地剖析和介绍了。隋炀帝是个了不起的帝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作者:高文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
岳飞祖籍是东昌府区岳庄村
作者:齐鲁晚报记者凌文秀岳氏山东聊城世系图从岳氏聊城世系图上可以看出,岳飞祖上至少有六代人在聊城生活过。(家谱由东昌府区旅游局提供,摘自岳珂的《岳氏宗谱》)岳飞是一位精忠报国、名垂千古的英雄,岳庄村是东昌府区湖西办事处一个普通村庄,全村没有一户岳姓人家。但目前,东昌府区旅游局准备在湖西办事处岳庄村筹建岳祖庙,因为全国岳飞思想研究会考证,岳飞的祖籍就在这个岳庄
昔日聊城之越河圈
昔日聊城之越河圈 作者:高文秀 据已故 吴云涛老先生1986年9月的日记改写元朝以前的大运河由杭州至洛阳江,经直沽(今天津)转入白河,达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再陆运至大都北京,并不经过聊城临清。这条路线,不仅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陆并用,很不方便。为取一南粮北运之捷径,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
聊城护国隆兴寺名称的由来
作者:高文秀公元1399年,刚刚当上皇帝的朱允炆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藩”。结果引起了当时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反对明惠帝朱允炆的南京政府,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南北战争。燕王朱棣自从起兵“靖难”以来, 一路势如破竹。但是攻到山东境内时,却连吃两个大败仗。第一个败仗是围攻济南三个月不克,并且遭到铁铉与平燕将军盛庸的夜袭
聊城运河的船闸
作者:高文秀 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国务院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 朝的大运河并不经过聊城,它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从涿都(今北京以西)起,经今河南浚县的黎阳仓至洛阳,又经的山阳仓 (今江苏淮安),再经江都(今扬州市)到达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区)。自金、元开始建都北京,那时京城所需粮食皆仰仗
聊城为什么叫“聊城”新考
题记:“聊”者,刀割耳也;或开耳也。“摄”者,手执耳也。二城名是为了宣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命名。因为桓公每次会盟都是“执牛耳。”这聊城为何叫“聊摄”而不叫“摄聊”,这和先割牛耳再执牛耳的顺序有关。聊城的“聊”最早出现在《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城址在今聊城城西北十五里阎寺村东南七里处聊古庙村,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522年以前。
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
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 作者:邹逸麟 载《椿庐史地论稿》 我国历史上的运河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在我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以及促进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诸方面的积极作用,早已为 人们所公认。但是作为沟通天然河流之间的人工运河,由于受到流经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能不存在一些地理因素方面的问题。譬如它的通航作
中国古代漕运的社会意义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1月17日作者:吴琦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漕运,在秦朝建立统一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皆为国之“要政”。漕运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含义,主要指中国古代各王朝通过水道将各地的粮食等物资运至京城,以满足官俸、军饷和宫廷的消费。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自身功能的拓展,漕运的含义也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性。漕运是集权政治和小农经济结合的产物。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