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聊城之越河圈
昔日聊城之越河圈 作者:高文秀 据已故 吴云涛老先生1986年9月的日记改写元朝以前的大运河由杭州至洛阳江,经直沽(今天津)转入白河,达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再陆运至大都北京,并不经过聊城临清。这条路线,不仅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陆并用,很不方便。为取一南粮北运之捷径,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
聊城护国隆兴寺名称的由来
作者:高文秀公元1399年,刚刚当上皇帝的朱允炆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藩”。结果引起了当时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反对明惠帝朱允炆的南京政府,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南北战争。燕王朱棣自从起兵“靖难”以来, 一路势如破竹。但是攻到山东境内时,却连吃两个大败仗。第一个败仗是围攻济南三个月不克,并且遭到铁铉与平燕将军盛庸的夜袭
聊城运河的船闸
作者:高文秀 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国务院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 朝的大运河并不经过聊城,它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从涿都(今北京以西)起,经今河南浚县的黎阳仓至洛阳,又经的山阳仓 (今江苏淮安),再经江都(今扬州市)到达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区)。自金、元开始建都北京,那时京城所需粮食皆仰仗
聊城为什么叫“聊城”新考
题记:“聊”者,刀割耳也;或开耳也。“摄”者,手执耳也。二城名是为了宣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命名。因为桓公每次会盟都是“执牛耳。”这聊城为何叫“聊摄”而不叫“摄聊”,这和先割牛耳再执牛耳的顺序有关。聊城的“聊”最早出现在《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城址在今聊城城西北十五里阎寺村东南七里处聊古庙村,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522年以前。
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
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 作者:邹逸麟 载《椿庐史地论稿》 我国历史上的运河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在我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以及促进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诸方面的积极作用,早已为 人们所公认。但是作为沟通天然河流之间的人工运河,由于受到流经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能不存在一些地理因素方面的问题。譬如它的通航作
中国古代漕运的社会意义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1月17日作者:吴琦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漕运,在秦朝建立统一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皆为国之“要政”。漕运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含义,主要指中国古代各王朝通过水道将各地的粮食等物资运至京城,以满足官俸、军饷和宫廷的消费。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自身功能的拓展,漕运的含义也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性。漕运是集权政治和小农经济结合的产物。中国古代
京杭大运河与聊城经济文化影响的地理分析
一、大运河的开凿及聊城在大运河中的地位1.京杭运河变迁史。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于公元前486年在长江、淮河间利用湖泊、沟渎开挖了“邗沟”,即现在大运河的前身。邗沟南起邗城(今扬州)城下引江,北至山阳入淮。春秋时期运河的作用就是交通、就是漕运,是战略通道。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坚以洛阳为中心,开挖了通济渠,上自谷河和洛河引水到黄河,再从黄河南岸
京杭运河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2月15 作者:李泉上世纪末,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京杭运河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相关著作和论文大量问世。与学术研究相比 较,运河文献的搜集、整理明显滞后,这不仅制约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到人们对运河历史和现实作用的认知。事实上,运河文献及相关资料 的搜集与整理既
中国大运河的形成、发展与繁荣
作者:程玉海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中国大运河如果把邗沟的开挖作为中国运河的起点,那么它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了,但把它称为“运河”却至少晚了千余年。在二十四史中,“运河”这一概念最早出 现于北宋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中,即“开成二年夏, 旱,扬州运河竭”。在此之前,运河的各段都是用“沟”、“渠”、“水”等来命名的。用“大运河”统称运河各段,最早也出现于北宋
历史上的黄运关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邹逸麟我国历史上有两条历代王朝特别关注的河流,一条是黄河,一条是运河。古代黄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疏松而肥沃,适宜先民们的生存和发展,于是成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由此孕育成长。黄河发源于青海 高原,中游流经数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土疏松,易于侵蚀,每年夏秋洪水时节,从中游冲刷下来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河道,日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