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护国隆兴寺名称的由来
作者:高文秀
公元1399年,刚刚当上皇帝的朱允炆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藩”。结果引起了当时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反对明惠帝朱允炆的南京政府,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南北战争。
燕王朱棣自从起兵“靖难”以来, 一路势如破竹。但是攻到山东境内时,却连吃两个大败仗。第一个败仗是围攻济南三个月不克,并且遭到铁铉与平燕将军盛庸的夜袭。攻济南不克后,他又转攻东 昌,结果还是盛庸率部将他击败,并且差点被活捉。后来朱棣逃回馆陶,集结部队返回休整,第二年春天,他再次南下攻打南京时,是绕过山东去的。
《明史》中记载:“是役也(指东昌大战),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由此可知这场争夺皇位的南北战争,因为盛庸在东昌大败燕军,燕军从此绕行,使城中的百姓躲过了战争的灾难。
据清嘉庆二年《东昌府志》和清宣统二年《续修聊城县志·通纪志》记载:“明惠帝建文二年十二月(公元1400年),燕兵薄东昌。盛庸击败之。斩其将张玉于白玉桥。燕兵走馆陶,盛庸檄诸屯军合击燕,绝其归路。”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为名, 起兵反对明惠帝的南京明朝政府,挥师南下攻打东昌府时惨遭失败的事情。根据民间传说,在这场战斗中,朱棣险些被盛庸所擒,靠躲在当时隆兴寺前一个石拱桥 下,才躲过一劫。朱棣当上皇帝后,将聊城的隆兴寺命名为护国隆兴寺,隆兴寺前面的石拱桥命名为白玉桥。目前这座桥的遗址位于古城区小礼拜寺街,铁塔南侧。
据史料记载,1400年 冬,燕王率兵攻打到东昌,南京明朝政府将领盛庸领兵屯东昌拒敌。当燕军来到东昌城下时,盛庸背城列阵。交战一开始,燕王朱棣亲自率军攻打盛庸军左翼,未能 得逞。复攻打盛庸军中坚。盛庸下令开阵纵燕王朱棣入,随后即令军队将燕王朱棣及其军队重重包围。后来双方在东昌城边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战,从上午一直杀到晚 上,直杀得尸体遍地、血流成河,但是被包围在中间的燕王朱棣始终没能冲出包围。正在危急时刻,他的部将朱能和周长赶到增援,才将在重围之中的燕王朱棣救 出。
民 间相传,朱棣在东昌大战中冲出重围后,走到一石拱桥上时,已经是人困马乏,可后面追兵将至。就命令大将张玉在桥头拒敌,他则继续北逃。但是刚走到桥中央, 胯下的战马却因体力不支倒了下去,将朱棣甩到了桥下。而此时,盛庸的追兵已经到来,他只好趁着夜色躲避在石拱桥下。后来追兵在此桥上斩杀他的大将张玉。直 到追兵返回城后,朱棣才从桥下出来,向馆陶方向逃跑。
关于这段民间流传的故事,在历史资料中也有相关记载。其中清嘉庆二年《东昌府志》记载:“明惠帝建文二年十二月,燕兵薄东昌。盛庸击败之。斩其将张玉于白玉桥。燕兵走馆陶,盛庸檄诸屯军合击燕,绝其归路。”
经过三年的南北战争,公元1402年6月,朱棣登上皇位,开始封赏有功之臣。当时他就想到了曾经在东昌大战中救他性命的朱能,特封其为荣禄大夫,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卒后,追封东平王。而当时因为保护他而死的张玉被追封为河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