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之义盗脱险
清末民初,在鲁西一带流传着一个江湖义盗的故事。此人不但武艺高强,还善于轻功,飞檐走壁,穿房越脊如履平地。因他来无影去无踪,所以谁也没见过他的真实面目,也不知其姓名。但他专偷官宦豪门,巨商大户,从不骚扰平民百姓。有些睡卧街头的乞丐,早晨醒来怀中忽见几块银元;有的穷苦人家,临近年关却无米下锅,一早开门便见有一袋粮食;还有一家穷人,父亲去世无钱安葬,晚上请来朋友亲
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之江南秀才东昌赏春联
从前,有个江南秀才效仿李太白,喜欢四方游历,吟诗作记。这年秋末他从家乡出发,沿京杭大运河由南向北,游历了沿岸奇山异水,名胜古迹,城镇码头。一路上撰写了不少游记、诗词和联句。直到腊月下旬,他才来到了东昌府。他很早就知道江北有一座著名的都市叫东昌府。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是鲁仲连射书和著名藏书楼海源阁的所在地,城周还有一个环城湖,堪与杭州西湖媲美。这是一个他很早就向
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之海会寺的传说
在阳谷县阿城镇南端,这片古运河浇灌的土地上,有座古刹,名叫海会寺,始创于清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座大寺院和它两侧的刘公祠、运司会馆形成了一片大型古建筑群,占地百余亩。远见殿宇巍峨,楼阁连亘,古木森森,高耸云天,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气象,更为引人的是与海会寺有关的优美的传说。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江南有一举子名叫海会,每次顺运河进京赶考,都路过古
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之纤夫姻缘
清朝末年,在一个盛夏时节,有五个纤夫沿着京杭大运河,拉着一个从江南来的粮船向东昌府地界行驶。每个人都弯腰用力,汗流浃背。傍晚时分,当船快要行至东昌府大码头时,天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四个纤夫冒着风雨,赶快将粮船拖到岸边,船掌柜指挥船工,迅速向岸边抛锚。五个纤夫见船已靠稳,便向船掌柜打了个招呼,解下背上的纤绳,冒雨向大码头岸上的一家春风客栈跑去。东昌这个大码头,是
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之武松阳谷学艺
武松打死了景阳冈上的猛虎,为一方百姓除了一大害。在猎户的簇拥下,武松身着缎匹花红走在县城大街上,消息轰动了整个阳谷县城,传遍了十乡八村。阳谷知县热情地将武松迎至县衙,并为他举办了庆功宴。武松把一千两赏银赠与众位猎户。知县因他打虎有功,又爱其豪侠仁义,委任他为阳谷县都头。武松上任后,不畏强暴,公正执法,尽职尽责。士兵们因敬重他的武艺和威名,也都甘愿随他鞍前马后
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之巧对结连理
从前,在鲁西平原京杭大运河畔的一个镇上,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前边是一户贫民人家,有一小女名叫李巧兰;后边是个富户,有一儿子名叫黄贵生。贵生长巧兰两岁,俩人一起长大,一起在镇上读私塾。贵生十岁那年父亲将他送到县城去读书,多年未回镇上。再说巧兰九岁那年跟镇上的一位巧手婆婆学习绣花,由于她心灵手巧,天资聪慧,三年下来便学会了各种花卉图案,绣得栩栩如生,并能加工出售些
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之江南画师东昌避难记
清嘉庆年间,在江南常州府无锡县有个叫于文轩的。父亲于世明是江南很有名的画师,他自幼就跟父亲学习书画、诗文。由于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到了十七八这个年龄便画艺大成。最擅长的是人物,无论是佛像,神仙,古今人物,都画得栩栩如生,山水花鸟也自能传神。他二十岁时父亲去世,子承父业,他就成为方圆百里的有名画师。这个县是鱼米之乡,物产富足。有个姓胡的县官横征暴敛,鱼肉百姓
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之诚信换奇方
在聊城东关大街闸口桥头东首的路南,大运河畔有一处休闲小广场。这里原是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码头旧址,四周绿树成荫,花草清香,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有一伙老年人每天早饭后在这里集会,经常在一起讲故事,说笑话,谈古论今。其中有个六十多岁的姓吴的退休老干部,因他阅历丰富,又很健谈,自然就成了这伙老年人的主讲人。不知什么原因,老吴一个多月没来广场了,大伙都念叨他。这
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之巧答免地租
从前,在大运河旁一个古镇上,有一个叫赵广财的大户,良田千亩,家财万贯,在镇上还有十几家店铺。方圆百里,富甲一方,人送外号“赵百万”。此人年少时也读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常把自己装扮成斯文的绅士。在镇上和周边的几个村上,有一百多家是赵家的佃户。因连续几年大旱,收成不好,很多佃户交不起地租。这天,管家来到赵百万的客厅,向他禀报收租的情况:到目前还有十几家佃户拖欠
国家文物局召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座谈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运河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6月28日至29日,国家文物局在山东济南召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座谈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大运河沿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8省(直辖市)文物部门负责人及34个城市人民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负责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有关专家、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负责人共90余人参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