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之江南画师东昌避难记

清嘉庆年间,在江南常州府无锡县有个叫于文轩的。父亲于世明是江南很有名的画师,他自幼就跟父亲学习书画、诗文。由于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到了十七八这个年龄便画艺大成。最擅长的是人物,无论是佛像,神仙,古今人物,都画得栩栩如生,山水花鸟也自能传神。他二十岁时父亲去世,子承父业,他就成为方圆百里的有名画师。

这个县是鱼米之乡,物产富足。有个姓胡的县官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娶了三房太太。三太太年轻貌美,县官甚是宠爱,视如掌上明珠。不料,婚后一年,三太太得了一场大病,一命呜呼。县官万分悲痛,如丧考妣。在故里动用民工大修坟茔,要厚葬三太太,他想在墓室四周粉墙上和棺木上,画上福禄吉祥、仙女升天的壁画,于是想到了本县有名的画师于文轩。

县官让师爷找到了于文轩那里的保长,一起来到了于文轩家,说明了来意。于文轩心想,这个县官是个贪官污吏,我岂能给他画画。便以患病在身为由,推脱不能前去画画。

县官听后说:“哪里是患病在身,文人还不是为了钱吗,师爷,去账房拿一百两银子,再去请他。”

师爷带着银子和保长又来到了于文轩家,文轩见此,不由心生火气,跟师爷说:“当年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于文轩虽比不上古贤,也不会为钱去做违心的事。”

师爷和保长回去跟县官一说,县官拍案大怒:“早就听说这个画师清高狂妄,藐视官府,不想今日竟敢与我做对!师爷,你找个罪名,把这小子给我抓来,投入大牢,煞煞他的傲气,看他画不画!”

保长是文轩的同乡,又仰慕他的才华,回去后就把县官要惩治他的事告诉了文轩。并说:“胳膊拧不过大腿,我劝你收拾一下还是赶快躲躲吧。”

于是,于文轩先把母亲安排到姐姐家,又跟朋友借了一些银子,租了一只乌篷船,连夜顺着京杭大运河向北驶去。

经过几天几夜的行驶,这天来到一个杨柳夹岸,沿岸商铺林立的地方。再进一程,眼前出现一个大湖。只见这湖,碧水荡漾,烟波浩渺,堪与家乡的太湖、西湖媲美。再看岸边芦苇茂密,岸上城郭宏伟,楼台鳞次栉比,城中有一古楼巍峨高耸。水面上莲叶叠翠,微风吹来,阵阵荷香。看后心旷神怡,一路风尘消失殆尽。

文轩下船一打听,当地人说:“此地名叫东昌府,湖为环城湖。”文轩听了一惊,“莫不是鲁仲连射书,著名的藏书楼海源阁所在地吗?”当地人连声说是。

于文轩幼时就听父亲说过,在江北有个叫东昌府的地方,有他的一个好朋友,事过多年,他早已忘记了他的名字。现在自己是个落难之人,也顾不得找他了,还是先找个栖身之处躲避躲避要紧。他看这地方不错,芦苇即可藏身,又能在湖里打鱼谋生。想到这里,他便确定在此落脚。

于文轩在附近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又买了一具渔网,在当地租了一条小渔船,化名江文干,白天打鱼,夜里在芦苇荡丛中以船舱为家。把打来的鱼送到岸边的酒肆,换一些米面油盐来糊口。

一天晚上,湖面上突然刮起大风,接着雷雨交加,破船四处透气,难遮风雨。等风雨过后,于文轩感觉浑身发烧,眩晕乏力,他知道这大概是得了伤风。夜半时分,他把船慢慢划到岸边,挣扎着走上了岸。

他敲开了一家诊所的门,见一位约有五十多岁,面目清癯,留着胡须的郎中。郎中诊脉后说他患了伤风。一听他是外地口音,问道:“请问后生尊姓大名,何方人氏?”他答道:“晚辈江文干,江南人氏,只因家境贫寒,流浪于此。”

这时,文轩看到墙上挂着几幅人物画,虽然画技略显稚嫩,但是风格很像自己的画风,便问郎中:“这墙上的画何人所作?”郎中道:“此画出自小女之手。怎么,后生也喜欢画画?”文轩回答:“晚辈乃一流浪之人,怎会舞文弄墨。只是好奇,想知道令爱师从哪位老师。”

郎中一边包药,一边看着文轩好奇的眼神说:“说来话长,老夫年轻的时候投奔无锡的舅父,随他学医。有一次舅父让我给一个叫于世明的画师去看病,由于老夫小时候也喜欢写写画画,弄墨涂鸦,又和世明年龄相仿,情趣相投,治病期间,一来二去,我们俩成了好朋友。后来,我俩便结成了八拜之交。”

在临别时,贤弟赠我几幅他的精心之作,我一直保留至今。因小女自幼喜欢画画,我时常拿出来让她临摹。只可惜,这些年来我一直行医救人,无有闲暇去看我贤弟。”文轩听了心里一震,便对郎中说:“先生所藏丹青,可不可以拿出来让晚辈欣赏欣赏?”

于是,郎中走到里屋,把他珍藏了二十多年的几幅微微发黄的画卷拿了出来。文轩仔细一看,确认是父亲的真迹无疑,眼里噙着泪水望着郎中,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郎中说:“老伯父啊,这些画是我父亲于世明的亲笔画作,我是他的不肖之子于文轩啊。”言罢,伏地恸哭。

郎中大吃一惊,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深夜,在家中竟能巧遇老朋友的儿子,赶忙扶起文轩说:“孩子,快坐,快坐!我那贤弟可好,快把愚兄想死了。”文轩一听,眼泪又落了下来,便答道:“家父因病已故去数载。”郎中听后老泪纵横,向文轩问道:“无锡离此千里之遥,你怎么到了这里?”文轩稳了稳情绪,把自己的经历给老伯父详细说了一遍。

这郎中叫苗益群,自从在无锡学医归来之后,成家立业,生有一女,老伴也已去世,父女俩相依为命,凭自己精湛的医术维持生计。

听了文轩的叙述,不觉皱了皱眉头说:“孩子啊,你做得对,那个贪官早晚会有报应。不过官府都是相通的,就是在东昌府,你也要小心为上。这样吧,你还是住在船上,这样安全一些。我每天把药给你煎好,让你小妹给你送到船上,也免去了你的一些麻烦。”说完,郎中又给文轩拿了一床棉被和一些生活用具。

再说苗益群的女儿秀莲,年方二九,身材苗条,面目俊美,又聪明伶俐。她每天晚上划船去芦苇荡给文轩去送药,还带去一些吃的。几天后,文轩的伤寒病好了。晚上文轩常来诊所教秀莲画画。在文轩的耐心指教下,秀莲的画艺日有新境。由于俩人经常在一起谈画论艺,耳鬓厮磨,相互间便产生了爱慕之情。

文轩白天猫在船舱里画画,然后让秀莲题上自己的名字,拿到集市上去卖。由于文轩画技超群,受到不少爱好者的喜欢。这样,秀莲也慢慢出了名,前去家里求画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有个聚贤庄酒店掌柜,在他门前靠湖边的地方修了一个凉亭,请秀莲去给亭子上画画。经过十几天的功夫,里外都画完了。最后,人家又请秀莲给亭子正面的两个立柱上题写一幅对联。秀莲听了不觉有些为难,因自己文才浅薄,书法平常,怕写不好。于是,他就到芦苇荡里去请文轩。

文轩想,藏了那么长时间,估计也没多大事了。他便来到亭前,见这亭子,耸于湖畔,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亭湖相映。门前碧莲偎岸,荷风送香。文轩触景生情,略加思索,走到立柱前,大笔濡墨,写了两行遒劲的行书大字:     

                  门映琼田千顷碧

                  窗含芙蕖十里香

当地的许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无不啧啧称赞,掌柜的遂奉上丰厚的润资。

文轩刚放下毛笔,忽然听到有人用家乡话在喊“这不是文轩老弟吗?”文轩扭头一看,正是老家的一个朋友。朋友告诉他说:“我是随江南粮船来的此地的,咱家乡的那个狗县官,因为贪赃枉法,劣行败露,已被惩治了。你母亲也回了家,你不必再东躲西藏了。”文轩听后心中大喜。

文轩结束了在芦苇丛中破船上躲藏的日子,搬到了苗郎中家中暂住。他便用真名画了一批画,让秀莲拿到集市上去卖,于是于文轩的画名在东昌府知道的人越来越多。有几个当地的文人墨客,因羡慕他的文才和画艺,主动与他交往,常在一起饮酒品茶、谈诗论画,了解到他的景遇后,都慷慨解囊,给予资助,以后便成了情趣相投的文朋画友。在他们的介绍或推荐下,有些寺院也请他去画壁画。

这时有五六个青少年,由家长带着学费慕名找他拜师,学习书画。聚贤庄酒店掌柜听说此事后,主动在后院腾出了两间房子,并配备了桌椅和生活用品,免费让文轩居住和授徒。

就在文轩将要离开东昌府回无锡之前,苗益群给文轩和秀莲订了婚。文轩觉得这里人性厚道,风景宜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再说这里还有他的许多好朋友和弟子,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他向苗伯父承诺,回家看看,变卖家产后,把母亲接到这里,将永久在东昌府安家。

不多久,文轩把母亲接到东昌府,他与秀莲也完了婚。小两口妇唱夫随,相敬如宾,一起写字画画,吟诗作赋。当年东昌府许多人家的厅堂上和运河两岸不少名胜与寺院,都曾留下了于文轩和秀莲的许多画作,只可惜,因时代变迁,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