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运河折射国运兴衰(一)
巨幅画作《京杭大运河》局部 京杭大运河上绵延的船队京杭大运河路线示意图 风光旖旎的巴拿马运河 北京通州运河艺术节11月23日拉开帷幕,明清两代的古老“开漕”仪式在京杭大运河畔被复原重新演绎。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是巴拿马运河的20倍,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是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最早、线路最长的一条。 世界上最著名的运河有中国的
东昌老街巷:运河古城之脉
越河圈街旧影15年前的羊使君街 明清时期,聊城因京杭大运河而兴盛四百余年。当时“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在老东昌府人的记忆中,流传着“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准确,现在已无从考证,但这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东昌府老城之繁华。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当历史大潮退去,这些见证东昌府行进步伐的街巷和它们的故
山东聊城:悠远的鲁西运河号子
一条手巾织的新上织新年迎新春乾隆乘船北京去文武百官随后跟两条手巾织的长运粮河上运粮忙江北的焦枣往南运江南的大米过长江 ……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张秋镇的李龙珠老人传授给笔者的一段运河行船号。 元朝初年,会通河开通以后,鲁西成了漕运的繁华河 段,每日过往船只一二百艘。由于大运河主要借助南方客水行舟,便决定了漕运“北上顺水,南下逆行”。
乾隆6下江南 11次驻跸于此 避黄济运成就顺河辉煌历史
站在市府东路运河大桥向东北望去,高楼林立,道路宽敞,俨然已是现代新城。此处便是宿豫区顺河镇顺河社区。殊不知建市前此处还是荒凉的农村,更让人想不 到,此处300年前随着避黄济运和中运河的开掘,选显要之地建中河之镇,后因乾隆6下江南,11次驻跸于此,改名为顺河的辉煌历史。 避黄济运形成顺河集 今年已经80多岁的顺河社区五组村民徐顺新介绍,顺河社区早在4
隋朝大运河贯通的江南因素略述(二)
隋朝统一以后的江南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位于杨坚,是为隋文帝,定都大兴城,隋朝建立。在隋打败突厥后,开皇七年十月隋文帝废除了西梁国。隔年文帝便发动了 灭陈之战,命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秦王杨俊、河清公杨素为副帅、高颎为参谋、王韶为司马,兵分八路攻陈。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隋军进入建康城,俘陈 后主,陈亡。开皇十年(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韦
运河入钱江 船从岸上走
现在的船只,如果从钱塘江进入运河,或者从运河到钱塘江,都要通过三堡船闸,用的是机械闸,不用人力。如果时光倒溯100多年前,在那个人力和畜力的时代,船只要翻过高大的水坝,先人们只能靠人力和牛,将船拉过闸口。时过境迁,当年船只怎样过闸口,现代人已经很难想象。2005年,杭州市档案馆历时两年,从外文书籍中一张张搜集来的老照片,整理出版了《近代杭州图集》,为我们还原
隋朝大运河贯通的江南因素略述(一)
隋炀帝即位后,改年号为“大业”,并且营建东都、修造长城、凿通太行驰道,一番大有作为的景象。隋炀帝开通济渠 和邗沟,“御龙舟,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隋书》卷三)。并且还有记载,说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 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虽然隋炀帝最后没有东巡会稽,
聊城之“聊”本义探讨
作者:张振林“聊”字的写法一直对聊城之名的来历有所疑问,先从文字上看一下这个字是怎么来的。按照汉字的演变顺序我查找了一下“聊”字,未见甲骨文,金文大篆(见在线新华字典)如下: 此字从耳从卯。说文解字》小篆如下 《说文解字》解释如下:【卷十二】【耳部】聊,耳鳴也。从耳卯聲。洛蕭切。说明“聊”为形声字。耳表明意思,卯表名声音。注意“卯”不仅表明声音, 也有其含义
明代东昌府是两京要津之军事重地
1996年, 我续修族谱,因先祖是平山卫籍,想查查平山卫的情况。查阅了新出版的几本地方史志,满足不了要求,便想买一套明史,书店没有单套的明史,就用一个月的退休 金买了一套二十五史。在明史中发现了地方史对平山、东昌两卫设置时间和陈镛官职记述的错误,又在家族中发现保存的清代圣旨,即写了《地方史的两个误述》和 《我市发现清代圣旨》两文携去贵报社,董主编看了说,后一
卫所制在聊城
作者:高文秀東昌衛今聊城地域内,尚存在着许多与“卫所制”有关的地名,如:东昌卫、平山卫、临清卫;聊城李海务镇.冠县.临清.莘县等地的“千户营”;以及军屯村等等。据清代张廷玉等著《明史·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班军》记载:山东都司旧有……平山卫……东昌卫、临清卫……明初,临清设有守御千户所。正统末年,“土木之变”发生,朝廷以临清为必守之地,“公卿咸议,临清要地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