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6下江南 11次驻跸于此 避黄济运成就顺河辉煌历史

站在市府东路运河大桥向东北望去,高楼林立,道路宽敞,俨然已是现代新城。此处便是宿豫区顺河镇顺河社区。殊不知建市前此处还是荒凉的农村,更让人想不 到,此处300年前随着避黄济运和中运河的开掘,选显要之地建中河之镇,后因乾隆6下江南,11次驻跸于此,改名为顺河的辉煌历史。

避黄济运形成顺河集 

今年已经80多岁的顺河社区五组村民徐顺新介绍,顺河社区早在432年前此地还是荒山野岭。其西是黄河,其东是侍丘湖(在县东10里,湖周长30余里)。 清康熙二十一年黄河泛滥,侍丘湖淤为平地,因黄河宿迁段不利航运,朝廷采取“避黄济运”治水措施,于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在县城东侧,开挖一条运河,北 接支河口,南经桃源县至清江浦,命名“中河”。

    京杭大运河中“由山东韩庄闸出韩庄运河进入江苏境内称中运河。”而宿迁境内中河又是中运河的一部分。宿迁至淮安段,系康熙二十六年河道总督靳辅和陈潢筹划 开掘的,康熙二十七年竣工,名曰中河镇,也就是中运河下段,长112公里。中河的开通,毫无疑问,对康熙之后的漕运畅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徐顺新说,康熙二十九年,即中运河竣工的第二年,清政府调兵遣将在宿迁城东中河东岸边显要之地设置兵营,驻兵守中河,保漕运安全而镇之。在这里,伴随中运 河漕运,官邸建设、漕船往来、商贾贸易、各界人士云集结合,食宿所用,人气兴旺遂成集市,加之乾隆皇帝诗中多次提到顺河集,故从此后不再用中和镇而径用顺 河集名称了。

    繁华顺河名列运河八镇 

    今年81岁的顺河集人王家保一直热衷于研究顺河集历史,据他介绍,1689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到宿迁,亲自巡视黄河与中运河,受意黄(泗)河运道与中河 运道并存。漕运中心在无声无息中转移到中运河,这给顺河集带来日益繁荣昌盛的机遇,镇守演化为民俗的集镇。在康熙年间短短几年的发展,就被列入县志。张忭 《宿迁县志》记述:顺河镇齐名于刘马镇、小河口镇、司吾镇、堰头镇、白洋河镇、邵店镇、桥北镇等八镇,为京杭大运河畔突显的重镇之一。

    王家保提到,1899年清廷还在顺河建设“二等邮局”,可见此地的重要地位。清末及民国时期,顺河集宏盛鸡蛋厂的规模和设备超过县城元盛鸡蛋厂,足见当时顺河集之兴旺。此外,这里还有管理中河所设置的各类官邸等。这在京杭大运河畔,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与之相比。

    顺河集行宫毁于水患和战争     

    顺河居委会四组老村民张新胜指出,中河开通,乾隆皇帝南巡六次经过宿迁住龙王庙行宫。王家大营、仰化大营、林家庄行宫等,唯驻跸顺河最多,达11次,其中 前两次南巡驻跸顺河集大营三次。顺河集乾隆行宫紧靠大运河,约建于1757到1761年间。据史料记载,1762年正月至1784年2月间,清乾隆皇帝六 次南巡经过顺河,往返八次驻跸顺河集行宫,并留下多篇诗词,后顺河集乾隆行宫毁于水患和战争中。

    2010年4月,考古人员发现了顺河集乾隆行宫遗址。经勘测,遗址文化层1.2米左右,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160米,地表洒落大量的青砖残片,地下0.5米至1.5米处有大量的青砖,青砖及墙基的建筑形制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昔日为通京大道交通枢纽 

    居住在宿豫区御景山庄小区的91岁老人刘庆举回忆,古时候专供传递官方文书邮件的人或来往官员中途歇宿、换马的地方叫驿站。早在明代以前,通京大道自东南 沿黄河堤岸经宿迁县城的驿站,再从县城西侧沿黄河堤北上,经井儿头、晓店、嶂山、司吾山、龙泉沟、红花埠向山东境内延伸,直通京城,这就是宿迁历史上最早 的“公路”。

    到清康熙年间,驿道改经新开挖的中运河一线,从清江浦、桃园方向入境,转向山东境内。在通京大道上每隔三里三的距离设一个堡,每堡都有堡舍,其堡旁必有深 井一口,以备人马饮用。传送文书邮件的人骑的马,脖子下方系有铃铛,马跑起来的时候,铃铛响声遥远,行人听到快速让道,也给驿堡送来信号。驿堡快速反应, 立刻接迎准备下站传递。

    顺河社区遗迹众多 

    一直居住在顺河集的教师郝朝红介绍,顺河集建设图案很奇特,似头南尾北沿中运河而卧的龟,四座石桥为足,前右足指向西门通向御码头,也就是近代盐业码头,目前在中运河风光带内依然保留。

    顺河社区古遗迹繁多:顺河集北圩门西北200米处(金沙江路中心)为乾隆皇帝拴马台;北门东北500米即现在燕山路南北(北为主)长江路和珠江路之间的交 汇处是镇守中河的河防兵营,俗称大营顶;北圩门与河防兵营之间是七条涧,七条涧是扬州北上至北京的古之通京大道;北圩门内东侧为财神庙;南首还有火神庙、 茶庵等。最近当地村民还发现古井、财神庙石墩等古迹。

    历史沧桑,时代变迁。郝朝红认为,这些遗迹留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历史的见证。因此他希望宿豫弘扬明清古运河文化,离不开顺河,应该由这古遗址做起,打造 中河历史文化景观带,以人、自然、社会为核心,融生态、生活、生产、遗产为一体,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运河风情,浓厚的运河历史气息,以此发展宿豫旅游 业、振兴宿豫经济腾飞。

    区划调整焕发勃勃生机 

    老书记张良庭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此处为顺河区,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顺河大队,文化大革命后改为“四新”大队,其后又分别叫顺河村、顺河居委会,现在是 顺河社区。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1974年大队在全县率先购买了电影放映机,每周六准时放映电影,吸引周边乡村村民前来观看。1978年,该村便是省农业 先进单位。进入八十年代,沿运河开办砖瓦厂、石灰厂、织布厂、综合厂和五金厂等村办企业。

    顺河社区党委书记张健介绍,特别是区划调整后,顺河更是迎来翻天覆地大变化,昔日农田和村庄,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道路。现在社区面积6平方公 里,13个村民小组,16个住宅小区,总人口近4万人,社区常住人口3902户,已拆迁3500户。近年来,该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江苏省社 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先进社区、江苏省计划生育先进协会、江苏省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村”等诸多荣誉称号。张健相信,在 党和政府领导下,顺河社区将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居民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