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十问

一、什么是运河?

运河就是用人工方法沟通的水上运输通道。

然而,对于中国大运河, 却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将它描述清楚。有人说:“中国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是至今还发挥着运输功能、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有人说:“中 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未来还会包括更多的相关河系。”有人说:“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将北京、天 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共六省二市连在了一起。它目前的长度超过2800千米。”

 

二、什么是京杭大运河?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田青是这样回答的:“经过历史的变迁,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大运河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以杭州和北京为南 北终点的京杭大运河,以及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河南洛阳、淮北刘孜等城市位于隋唐运河沿线,而山东济宁、河北沧州、天津、北京等城市则属于京杭大运河 的范畴。”

 

三、什么是隋唐大运河?

刘孜隋唐大运河遗址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刘孜集,在1999年因为修建公路而被发现。因为运河遗址紧邻公路,所以在完成考古发掘工作后又进行了回填,现场仅遗留一座宋代石构建筑遗存。

刘孜运河码头遗址东西长14米,南北宽9米,北立面高5米,位于大运河河道南侧,顺当年河道方向而建,为长方形立体建筑。所用石材大小不一,厚薄不同,夹杂使用汉代画像石与墓石构件。

1999年的抢救性挖掘分为东西两个发掘点,面积930平方米,出土了大批唐宋时期十几个窑口的瓷器标本,并发现唐代沉船8艘。刘孜运河码头遗 址的发掘,是我国大运河的首次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解决了通济渠流经地点和路线这一历史悬案。出土沉船、码头和大量陶瓷器物,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具有 重要价值。

历史上因为多次黄河泛滥而消失的通济渠,一直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确定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流经路线的探索之旅也是众说纷纭,而刘孜码头遗址的发现,终于为我们揭开了通济渠的神秘面纱。

隋唐大运河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中国五大河流,是隋唐宋三代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而通济渠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

现在,考古人员将这里称为宋朝码头遗址,那么,当初是如何确定他的年代和功能的呢?安徽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说:“我们在石头垒砌的建筑遗存里发现了宋代的瓷片,而叠压在下面地层里的则是唐朝和隋朝的,所以我们认定这是宋朝的建筑。”

1999年发掘运河遗址时,在码头四周土层中共发现八艘古代沉船,其中有三艘沉船较为完整。因在沉船埋藏的土层中发现了大量唐朝瓷器和钱币等器物,沉船的年代被专家认定为唐朝。

这些沉船多顺河道方向沉没,且都在沉没前收到破坏,大都残缺不全。在探方5—10米的范围内,沉船分布非常密集,甚至互相挤靠和叠压。专家认为可能是当时突发风暴或洪水导致。

1号沉船的船尾横梁上有3个格档,放入舵柄后可改变航向,并可根据水的深浅自动升降。它是原始手握舵到北宋垂直转向舵的过渡性船舵,被命名为“淮北舵”,在我国造船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淮北刘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这个遗址为人们揭开了古运河的千年之谜,站在这里,灰尘下的历史是如此的光芒四射。

 

四、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讲,我们该怎样描述和定义中国大运河?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田青先生回答说:事实上,人们常说的“中国大运河”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遗产概念。从遗产角 度讲,我们可以将大运河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体系。众所周知,大运河上的物质遗产有沿河的塔、船闸、桥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歌、 舞、手工艺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现在,人们对大运河的遗产认识正在由单一的物质遗存向更丰富的遗产形式发展,“非遗”现在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来还会从自然遗产的角度进行研究,比如湖泊和湿地。大运河遗产的地域范围比平常所理解的要广一些,还包括被人所忽略的大运河遗产两岸的缓冲带。

所为缓冲带,就是在物质遗产的周边划定的缓冲区域。比如北京故宫,其四周的筒子河以及以外的历史街区虽然不是故宫本身,但是被纳入到缓冲带内,在这个区域的建筑和街区是不能随意拆迁改建的。

 

五、这条令国人骄傲的中国大运河的核心价值到底什么?

首先,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华民族的统一有催化作用,对灿烂而多元的中华文化起到了交流融合作用。

同时,大运河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对中华文明与世界的相互交流有着毋庸置疑的促进作用。

 

六、大运河上为什么会囊口那么多的遗产形式?

在这方面,田青先生最有发言权,他说:“首先,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也是流程最长,至今还发挥着运输功能的人工河流。其实, 它不仅是一条河,更是一座‘宝库’。这座宝库里的文化遗存实在太丰富了。如果只用一种遗产形式来涵盖显然不够用,根本无法容纳下。第二,大运河上的物质遗 产和非物质遗产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两者不可分割。对于一项遗产,我们既要保护它的杰作,更要保护它的技术,甚至是掌握技艺的人。以大运河上的桥为例, 运河沿岸有许多著名的桥,这些桥是如何建造的?有什么独特之处?经过历朝历代不断的进步和传承,建造技艺又是如何发展的?这些都是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七、当初为何要修建大运河?为何大运河色活力能持续2500年?

最初,大运河的兴建是带有军事目的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发生变化,在保障政治统一的目的下又增加了经济文化的目的。正是这些特定的综合目标,使得大运河的实用价值一直持续到今天。

根据测算,仅仅是苏南运河段,也就是位于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段的运河,现在所承载的年货运量相当于4—5条单线沪宁铁路或6条四车道沪宁高速公路的年货运量。而江苏整个水路货运量要占到全省社会货运总量的1∕4以上,货运周转量占2∕3。

水路运输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正是由于大运河还有这么强的运输功能,它才能保留到今天,并且在将来100年里都将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在著名的南水 北调工程中,东线引水工程有很大一部分河道就是借用了大运河的河道,这是新时期赋予了大运河新的功能,也可以说是赋予了大运河新的生命。

2008年春节前夕南方普降大雪,许多地区出现了交通运输瘫痪的难题:高速公路不通,火车不通。在那个非常时期,许多能源和生产、生活资料都是通过大运河运输的。可以说,大运河是当时抗击冰雪的大功臣。

 

八、大运河还能够全线通航吗?

目前,京杭大运河以山东济宁为分界线,往南一直可通航到杭州。但是济宁以北,包括河北和京津地区的运河以及隋唐运河,都已经无水或无法通航了。不过,济宁以北的运河河道还起着防洪排涝的功能。

 

九、为什么要开通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运河?

这是一个持续千年的话题。从隋炀帝起,到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以及康熙乾隆,这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古代,沟通南北的目的就 是为了保障统一的国家政权能够运转,因而,河流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的高速公路。由于我国的地理海拔特点是西高东低,几乎所有的河流 都是由西向东流,这个问题曾让古人十分苦恼,那么,既然没有天然河流纵贯南北,就不惜用人力开凿一条。这就是大运河的由来。

 

十、运河之运,最难在哪里?最巧在哪里?

最难在于治水,而治水的最难点则在“治黄”,也就是说,必须让运河顺利通过黄河。历史上黄河的特点是容易淤积,容易泛滥,容易改道,这是因为 黄河泥沙太多。元明清三朝,黄河流经苏北入海,运河经淮安的清口过黄河,而黄河又经常干扰运河。对于这个问题,古人解决的方法就是,利用洪泽湖蓄积的清水 冲刷黄河淤沙,防止黄河倒灌运河,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蓄清敌黄”。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很有效。

大运河最巧的地方是在南旺,南旺就是今天的山东济宁汶上县。南旺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可以与都江堰相媲美。

 

摘自《中国大运河》

作者:《cctv-10中国记忆》摄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