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扬州段遗产展示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的特点
大运河扬州段共有10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是大运河景观最丰富的河段之一,连结着众多的湖泊、码头、古镇、驿站、园林、寺庙等。同时,大运河扬州段仍在通航,有着线性、活态、多元的特性。
1. 线性。大运河(扬州段)长约151公里,从地域分布来看,扬州段运河跨宝应、高邮、江都等7个行政区;从河道变迁来看,春秋时最早的古邗沟、西汉时开挖的运盐河、东晋时开挖的仪扬河、隋文帝时开挖的山阳渎、隋炀帝开挖的邗沟、唐代开挖的伊娄河、宋代的白塔河、明代的里运河和当今的大运河……一一揉进了历史和岁月的演变。从最北端地处淮河流域的宝应县到最南端地处长江入江口的瓜洲,扬州段运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线性色彩。
2. 活态。大运河扬州段核心的航运功能、水利灌溉及防洪功能始终得以延续,并在现代生活中依然扮演着沟通中国南北的水运交通枢纽的角色。大运河扬州段既是北煤南运等大宗物资运输的黄金水道,又是集防洪、灌溉、排涝、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河道。扬州在古运河城区段两岸建了绿化风光带,弱化了货运功能,增强城市“绿肺”以及文化、旅游等功能,运河与人们互动的一帧帧画面成为扬州段运河的活名片。
3. 多元。依照世界遗产标准,大运河遗产的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三大类型的遗产在大运河(扬州段)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瘦西湖作为独特的水体遗存浑然天成地阐释了扬州城内水系与大运河的紧密关联;高邮盂城驿是运河沿线难得的保留完好、格局完善的驿站;以个园为代表的扬州盐业历史遗迹体现出因大运河而产生的盐业运输给扬州带来的经济上繁荣和政治上的地位;从河道遗存来说,大运河(扬州段)河道遗存包含了从春秋至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河段,时间连绵,动态发展;水利航运设施遗存中闸、坝、堤、堰、码头等类型丰富,见证了中国运河开凿与技术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与运河动态发展变迁过程。
大运河扬州段展示利用现状分析
多年来,扬州恪守“城市建设服从古城保护,古城保护服从遗产保护”的原则,审慎稳妥地展示利用运河遗产,在运河遗产展示利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真正从世界遗产价值阐释的角度展示运河遗产仍显不足。有部分遗产点段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有的在利用的思路与方法上还存在欠缺。
1. 遗产标识系统建设较早,但缺乏整体串连。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扬州就在16个遗产点段都设立了中英文对照的遗产标识牌,同时设立了326根遗产区和缓冲区的界桩。在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邵伯大码头等重要遗产点段,设立了大运河遗产解读牌。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扬州又设计制作了世界遗产标志碑,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扬州运河遗产。虽然这些遗产标识数量和种类都较多,但因每个遗产点展示设施由不同的权属管理单位建设,处于各自独立展示的状况,缺乏整体串连,对大运河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整体展示不够,展示的科学性距离世界遗产的要求仍有差距。
2. 专业展示场馆建设较多,但缺少综合性的大运河博物馆。早在2010年,扬州就建成了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馆,通俗易懂地介绍大运河的前世今生、35个运河城市的文化特征。大运河申遗迎接国际专家考察前,扬州又将水文化展示馆改造成扬州大运河文化展示馆,从世界遗产价值的角度去解读中国大运河遗产和大运河扬州段的发展历史、运河文化遗存。但目前扬州还没有整体的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系统的展示利用规划,缺乏综合性的运河遗产主题博物馆,也缺乏多种样式的展示模式,多媒体、数字动漫等手段未能充分运用在大运河遗产的展示上。
3. 遗产点旅游开发不平衡,运河水上游览线还不成熟。扬州城区的运河遗产点旅游开发比较成熟,单是瘦西湖每年就接待中外游客达200万人次。但由于未形成统一的运河游线,县市区的运河遗产点旅游开发能力仍不足,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2013年,为串连起城区和各县市区的运河遗产点,扬州开发了从城区到江都区邵伯镇直至高邮的运河水上游览线路,购置了豪华游轮,但游客量不多。
正确处理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关系
遗产展示利用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公认的遗产保护方式。在大运河遗产的展示利用上一定要遵循适度的原则,通过适度的利用弘扬运河遗产价值,激起市民的民族自豪感,而不能因为过度利用造成对运河遗产的破坏。
1. 必须明确保护是第一位的。大运河遗产展示利用工作要以保护为前提,要做到最小干预,尽可能创造有利于保护的环境条件。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研究的通知》要求,统筹考虑大运河遗产展示利用问题。
2. 展示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要始终把保护大运河遗产放在首要位置。展示利用以遗产保护为基础,科学适度地利用,考虑长远利益、维护运河生态环境、保护运河遗产资源、保护运河两岸风貌、传承运河古今文明。不能将大运河文化简单化、商品化,也不能随意打造大运河文化。
3. 展示利用的方式要因地制宜。扬州段运河有充沛的水流量,有大运河最开阔的水域,有丰富的遗产遗存,更有湿地生态、自然村落、沿岸古镇等难能可贵的遗产。要根据大运河特点和遗产地实际情况,探索大运河遗产展示利用的具体形式、手段和做法,做到因地制宜。展示利用要建立在对大运河历史、整体价值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要突出大运河遗产整体价值和功能特点,增进公众对大运河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4.展示利用要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作为活态遗产,大运河遗产跟民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运河遗产保护成果真正惠及民众,民众才会衷心拥护,积极参与运河遗产保护,运河遗产才能有尊严。大运河遗产展示利用工作要做到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尽最大可能将大运河资源向广大公众开放、展示,丰富大运河沿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发挥牵头城市作用,持之以恒做好运河遗产展示利用
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众多的世界遗产点正在为扬州创造强大的品牌效应,为扬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作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牵头城市,应该十分珍惜大运河遗产,深入研究运河历史、遗产价值,准确把握运河功能特点,灵活探求运河遗产整体展示利用的方式,努力做好运河遗产展示利用工作,实现展示利用反哺遗产保护。
1. 建设运河慢道系统,让市民、游客与运河亲密接触。近年来,扬州创造性地在古运河风光带建成了慢道系统,青灰色的路面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显得十分协调。同时在宽阔的地方建立多个健身道路和场所,安置了健身器材,还建有露天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下一步,需要继续拓展,向南到瓜洲古渡,向北到高邮,通过慢道系统和自行车道,让市民和游客看沿途文化遗产标识牌介绍,在休闲中增进对母亲河的感情。
2.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增强对社会公众的教育作用。隋炀帝是实现中国大运河南北贯通的第一人。2013年4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发掘出曹庄隋唐墓葬,后经专家鉴定为隋炀帝与萧后的合葬之墓,并被评为中国201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扬州要抢抓机遇,在原址上建设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为广大市民、游客了解大运河提供一个便利的窗口。作为大运河遗产的扬州城遗址要按照《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建设成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现唐子城、宋堡城护城河和城墙、城门的景观。
3. 建设开放式的实体博物馆,整体展示运河遗产。扬州古城段运河遗产相对集中,有扬州古运河、古邗沟等多条的运河水系,有天宁寺、个园、瘦西湖等众多的运河遗存,串连着双东历史街区、南河下历史街区等几大运河历史街区,具有十分重要的遗产价值。针对扬州缺少综合性大运河博物馆的现状,应另辟蹊径,编制环扬州古城运河遗产展示利用规划,利用城区遗产河道串联着诸多遗产点的优势,整合环水慢道系统、水上交通系统,再通过古城街巷的串联,将众多散布在古城区的遗产点串联成片,打造一个开放式的运河博物馆。同时,可将遗产点集中的邵伯古镇作为运河聚落遗产整体打造,建设船闸展示馆和明清运河故道展示馆,恢复老街上的老字号店铺,再现当年运河名镇船舶往来、桨声绵绵的情景。
4. 加快建设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提供体验运河文化的窗口。目前,扬州的相关县(市、区)正在建设各自的运河文化展示馆(中心)。要加快推进这些专业展示馆建设,同时,积极提升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水平,在完善保护管理功能的同时,让外地游客通过手机APP就能查阅到运河遗产相关情况,并在电子信息系统引导下,顺利抵达遗产点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