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南旺:与都江堰齐名的分水枢纽(一)
济宁,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大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南北物资水运重镇。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始凿于元朝至元廿年(1283年),运河的兴衰一 直深深地影响着济宁的发展进程。明清两代运河繁荣时期,济宁曾被称为“江北小苏州”。民国初,由于入运水源不足,济宁城北的河段一度淤废。新中国成立后, 几经治理,又新开挖了梁山到济宁段的运河。济宁段大运河现在是3级航道,济宁至江南航线通航。目前,在济宁段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在进行中。
竹竿巷带着江南的湿润印记
“(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两个小八路》,我们60年代生人都看过的,就是在竹竿巷拍的。那两个小八路在洒过水的油光锃亮的石板路上走,反复 摔了好几次,路太滑了。”吴东顺的书画店开在纸坊街上,属于大概念上的竹竿巷的组成部分,那些“太滑”的路已不复存在,“如果你看过那个电影,就会对今天 的竹竿巷非常失望。噢,对了,这里还拍过《拳打镇关西》。”
济宁竹竿巷的形成和繁荣得益于沿着运河运输过来的大批江南毛竹
竹竿巷紧邻着济宁的老运河,吴东顺骄傲地说:“我们这一带历史上是‘江北小苏州’。”“竹竿巷”这个名字,带着南方湿润的印记。济宁市博物馆原馆长朱承山 解释它的由来:“经营竹业的客商专门去南方采购毛竹,把毛竹扎成竹筏,也有的是绑在漕船两边带到济宁。当时,大批的漕运船队两边都绑上很多竹竿,好处是船 过闸时不使船与闸相撞,即使相碰也有竹竿相隔可以缓解冲击力,相对安全。在运输中遇到风浪,大批竹竿也可增加船的浮力,从而减少沉船的危险。”这些毛竹, 运至济宁后廉价销售。大批的毛竹在运河南岸堆积如山,渐渐便形成了竹业一条街,从而出现了竹竿巷。
后来,随着竹业的发展和繁荣,竹业店铺也从竹竿巷向临近的纸坊街、汉石桥和纸店街延伸,形成了大概念上的竹竿巷。今天的竹竿巷还有几家竹器店, 经营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更多地从外地批发来竹椅竹凳;衡器也是其中捎带经营的内容,从以前的手工杆秤到现在的电子秤。老板说,生意一般。
“济宁的普通人家里,哪家没有个竹筛子竹篓子。”在吴东顺的记忆里,“竹器店都是南方那种铺面,一扇一扇窄窄的门,早上取下来,晚上安上去。” 巷道两旁大多是两层楼阁式铺面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前店后坊的建制,又在运河边上,颇有江南水乡的灵动,因此被称为“江北小苏州”。现在这一带依然 是济宁的城市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