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申遗观:追求可持续发展

  9月26日上午,2012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世界运河大会在扬开幕。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 小捷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畅谈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他表示,为了整体保护大运河这一人类的“天才之作”,真实完整地保护和展现生生不息的运河文 脉,中国政府已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于2014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是“天才之作”,2014年正式申报世遗

  励小捷在运博会开幕式论坛嘉宾演讲环节中,向世界运河城市的嘉宾、内河航道国际组织的代表们阐述了中国“世界遗产观”——始终关注世界遗产的可 持续发展,支持构建更具代表性、平衡性和可信性的世界遗产名录。他说:“中国着力提升世界遗产管理和申报工作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增长。”

  近年来,我国及时更新了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重点推进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一批重大申报项目。励小捷赞叹:“大运河作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连贯五大水系、纵贯8个省市的水上交通,至今仍然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他也坦言,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大运河遗产和周边环境景观的保护,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整体保护这一人类的“天 才之作”,真实完整地保护和展现生生不息的运河文脉,中国政府已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大运河确定为2014年世界遗产 申报项目,全面启动了保护和申遗工作。

  “申遗城市联盟”是中国城际联合申遗典范

  大运河申遗列入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体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不断发展创新的探索。励小捷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利用、传承与发展,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从目前来看,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在增强,落实 文物保护责任在增强。

  “大运河申遗及活化遗产、运河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和大型考古遗址等文化遗产领域的前沿课题,涉及各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当地民众和众多利益相关者。”在励小捷看来,这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多方合作、联动,而不是一家之事、一城之举。

  目前,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牵头,13个有关部委和大运河沿线8省市成立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级会商小组,各省、市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会商小 组。大运河沿线的35个城市成立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并在扬州设立了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励小捷称赞:“这是我国城市间联合申遗的典范。”

  大运河遗产调查和认定工作基本完成

  从5年前,扬州牵头,每年以运河的名义广邀世界运河名城,共商运河——这一母亲河的保护与利用、繁荣与复兴到联合申遗,大运河遗产正被今人重新 梳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目前,关于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相关法规和规划已经出炉。昨天,由文化部颁布实施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遗产城市联 盟制定的《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在扬州正式签署。

  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运河整体保护得到了推进。励小捷透露,大运河遗产的调查和认定工作基本完成,列入各级保护规划的大运河遗产范围涵盖了大运河全线3400公里的河道和1000多处遗产点,近期还将统一规范运河遗产的展示雕饰。

  此外,国家文物局已经从列入保护范围的大运河遗产中,遴选了大运河遗产首批点段,包括遗产点43处、河道39段,涵盖了大运河最具代表性的河段和遗产点。至此,我国基本确定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初步范围。

  申遗不仅为赢荣誉,更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申遗是过程,保护才是目的。”励小捷呼吁,在今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几个原则。

  他说,第一要坚持保护为主。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并不仅是为争取世界遗产这一国家荣誉,而是要通过申遗,借鉴世界遗产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成熟的管理体 系,建立符合大运河遗产特性的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实现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申遗是过程,保护才是目的,必须长期坚持。要始终把保护大运河遗产放在首要位 置,统筹考虑运河保护和航运、水利、旅游等多种功能的实现,使千里运河成为联结沿线各城市、乡村的文化使者。

  “民众是运河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守护者,不仅要重视宣传大运河古迹保护和申遗的知识与理念,还要考虑民生需求,听取民意呼声,充分保障民众 权益。”励小捷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要将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使民众切实享受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只有自觉维系民众与大运河人水相依的生活和情 感联系,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大运河的良好氛围。

  “坚持国际合作,汲取众长。”励小捷认为,大运河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运河遗产,要在保护和申遗过程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共同分享宝贵经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