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我眼中的大运河”暑期研学活动
在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上,漕运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炀帝开通隋唐大运河,再到明清时期整修京杭大运河,运河漕运始终维系着国家的命脉。而如今漕运依旧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南部内河航运作用。第一条线路我们将前往临清探寻运河漕运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 大运河在时间和空间中流淌,使聊城有了“挽漕之襟喉,天府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赞誉,也形成了两岸缘水而成,应水而生的市井文化,市井的形成也如大运河一般成为增进人类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它们在历史的这条时间线上,演绎着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如山陕会馆、海源阁、运河手工技艺、运河戏曲等。 研学路线:山陕会馆——船游运河——光岳楼——海源阁——木版年画博物馆 通过亲手体验东昌府木版年画这项国家级非遗,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运河流淌的不仅是水,更有艺术的芳香。 聊城段运河开凿于元代,北从临清南到安山全长112.5公里,建有19座闸坝。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段运河,被人们称作“闸河”。一千多年前宋代诗人苏辙曾写到“扁舟未遽解,坐待两闸平”形象的描绘了乘船过运河闸时的场景,让我们不由得感慨古人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本期的研学活动孩子们将走进聊城运河上的闸,去了解船闸的秘密。 报名后扫码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