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窑湾待细雕
地址:徐州
第59站
天子心系水,行宫知多少?
台儿庄南行,采访车进入江苏徐州境内。从徐州南行,至淮安市淮阴区清江大闸,这一段大运河,长186公里,称中运河。
京杭大运河南下入江苏,徐州为第一站,居“鲁运河”终端,“中运河”首端,为“帝王之都”和“水陆枢纽”。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朝的元稹,替行宫的宫女道出了辛酸。在徐州,这样的行宫多处,都是乾隆皇帝出巡驻跸而建,又称“乾隆行宫”。
在向导指引下,我们到达该市云龙山北麓,徐州博物馆东侧,“乾隆行宫”站在闹市街头,赭红色高墙,亮丽的琉璃瓦顶,显示出它不凡的身份。
历史就是如此寡情。当初隋炀帝前人栽树,顺自己修的大运河三下扬州,贬为穷奢极欲,惹得千古骂名。乾隆帝后人乘凉,也是顺人家老河道出来,六下江南,褒为勤政为民,还到处题词写诗,立碑称颂。
乾隆6次南巡,4次到徐州。历史记载,他主要目的是“阅河”,看黄河水情和大运河治河工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泛滥,灾情严重。皇帝赶紧到徐州,看灾情严重,短期不好脱身,下旨由两江总督尹继善操办,选址建造行宫。
下面人不敢怠慢,选择云龙山北麓一座禹王庙,龙沾龙光,皆大欢喜。前后左右三进院落很快一气呵成,主殿配殿,亭台楼阁,假山池水,配套一应齐全。有了固定安稳的窝了,乾隆先后四次住在这里,水患治理效果很好。
“阅河”工作之余,乾隆顺便找点精神寄托,在地方官导游下游山玩水,来了灵感就写几首诗歌游记抒怀。“绿野平陵翠岱纹,指庐小对意念欣。钟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几分”,诸如此类的吟咏至今犹让徐州人很领情。
其实,乾隆行宫在徐州共有三处。除云龙山北麓,还有铜山柳泉的行宫和新沂马陵山的行宫,遗憾的是保存不善,都找不到一点宫的感觉了。
偌大一条街,国际“小上海”?
大运河在徐州拐了一个又一个弯。我们沿大运河前行,在徐州新沂市一个码头上,一个弯头形成了小镇窑湾。
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在这里交汇,三面环水,又是徐州、宿迁四县交界处,“鸡鸣闻四县”,史有“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描述,清末民初时期有“小上海”的绰号。
走在窑湾新修不久的古街上,体会不到更多的厚重和内蕴,门店两边林列,商家表情漠然,没有叫卖声声,没有游客喧杂。走进一家卖百家姓小雕塑的门店,老板看有客人,立刻笑容可掬从外面跑进来,得知没有消费意向,人家又飞也似的跑了出去,继续唠嗑去了。
看不出古镇的风采,我们只有在古碑和典籍上找一下很久以前的“小上海”踪迹了。
公元1670年,康熙大赦天下,全国十多个省的明代旧官员,带领族人和乡亲被安置下放到窑湾。这帮人来自五湖四海,里面人才济济,他们利用窑湾“S”形自然河岸建设家园,按八卦九宫方位建了十条街道和一条回族街。
窑湾人利用不同省份的人脉资源和大运河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取得了巨大成功。清末民初,窑湾镇商号、工厂、作坊360多家,其中钱庄就有13家,有8省商会和10省商业代办处。
一条大河流金溢银,河运、海运,全国各地的货物在这里上岸,整合后远销新加坡、日本等地。便利的交通,良好的环境,美国、英国、法国商人以及意大利、加拿大、荷兰、德国传教士来窑湾经商传教。
镇上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拿着一本发黄的书籍告诉记者,当年镇上设有美孚石油公司、亚西亚石油公司和五洋百货公司。一个运河边的乡野小镇,就这样名传京杭,声播九州,“小上海”当然受之无愧。
街上的仿古砖筑砌得平整完美,太逼真的模仿让人觉得几分不自然。不如街头某个角落散乱的青石板,胡乱堆放,弯腰一嗅,满鼻子诱人的历史芬芳。旧时的窑湾街道,据说都是青石板的世界,有逛完全镇不污鞋的妙处。
别了,窑湾。再来时,这块璞玉想必能绽出更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