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水城寻古迹运河古都访遗踪
聊城,这个江北水城,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它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也成为“寻根大运河”记者团此次考察的重点区域之一。日前,记者团用三天时间,对聊城境内的大运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考察,收获颇丰。
临清贡砖与杨柳青的芦苇
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
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
日日相迎苇篱下,朝朝相送苇篱旁。
河边病叟长回首,送儿北去还南走;
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
连年水旱更无蚕,丁力夫徭百不堪。
惟有河边守坟墓,数株高树晓相参。
——元代揭傒斯
元代诗人揭傒斯路过杨柳青时所作的《杨柳青谣》,将大运河边的两个城镇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如今早已荡然无存,可依然会引起人们的深思:当时的杨柳青人为何会逆流行船将芦苇贩卖到临清?通过此次采访考察,记者团终于把这个问题了解清楚。
在与临清当地文史专家召开的座谈会上,专家就记者团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原来在当年,临清是盛产贡砖的地方,尤其是明永乐年间大修北京 城,所用砖料数以千万计,那段时间临清贡砖每年的产量可能高达数百万块。此后,北京陆续修缮与增建,依然需要临清贡砖。这个生产过程一直持续长达500年 之久。在贡砖生产过程中,砖坯下面铺的、上面盖的都是用芦苇纺织而成的苇席。这样大量的芦苇需求,仅靠临清周边村落无法满足,杨柳青人才会沿运河将芦苇运 到临清售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临清贡砖失去了“政府采购”这个订单,也渐渐衰落,运河边的1000余座砖窑大部分也熄火封存,不见了踪影,只余数座屹立在岸边,偶尔升起缕缕青烟。
在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团成员一行来到运河岸边,在如今稀落的砖窑间寻找当年繁荣兴盛的踪迹。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景永 祥老人也为记者团成员解惑了杨柳青芦苇运抵临清的用途:“砖坯制好以后,以码放在苇席上,为了防止太阳曝晒使砖坯干裂,还要用苇席盖好。当时那么大的贡砖 需求,周围村儿的苇子根本不够用,所以就需要更远处的芦苇,像杨柳青。有时烧砖的柴草不够,也会用芦苇烧砖坯。”据文史专家介绍,当时北京城的主体建筑大 都是使用临清贡砖建造而成,为烧制贡砖出力的杨柳青,也是为建造北京城而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临行时,景永祥老人向记者团赠送了一块复窑后所烧制的贡砖留作纪念。记者团也送给老人一幅杨柳青年画,祝老人健康长寿。
临清潭腿与霍元甲
西青是一个崇文尚武之地,霍元甲、韩慕侠,名声传遍神州大地。南运河最南端的城市——临清,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尚武历史,“北腿”的代表潭腿,就发源于这里,时至今天仍有不少潭腿弟子在习练。
临清潭腿为五代后周龙潭寺昆仑大师所创,共有十路,潭腿法内外两功同行,拳腿并用,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
潭腿作为一门实用的武术拳种,不少武术大师都钻研苦练过,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就是其中一位。
创建杨柳青风云老会的王国立,与霍元甲交情甚厚,同时也研习潭腿。据王家后人和高龄弟子回忆,当时霍元甲经常从南乡(小南河)来杨柳青向王国立 探讨武艺,王国立还将霍元甲介绍到河北省景县与“赵家五虎”切磋潭腿技艺,使其武功有了很大的飞跃。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会时,王国立应邀携弟子赵连和、 赵连城前往助威,为霍元甲捐款并传授了潭腿十路拳。
武术是没有界限的。武术大家们在不断的交流中共同进步。
此次到临清寻访潭腿渊源,还发生了一件使西青临清关系更加密切的事情,那就是记者团成员冯立因热爱中国武术文化,拜临清武术协会主席魏庆新为师,成为寄名弟子,为此次临清之行又增添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杨柳青印制《武训画传》及同题材年画
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武训,是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他靠行乞积资兴办义学,不图名,不为利,并为这个目标坚持了一生,感动了无数人。
为宣传行乞终生、兴办义学的武训精神,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早期漫画家孙之儁与李士钊合作完成《武训画传》,另外还创作了一张十二幅连续彩色 画,在杨柳青印刷了二万五千张。1937年,漫画家孙之傍又以4条屏幅形式画了《武训画传》连环画,在杨柳青出版达3万份,发行到广大农村,使武训精神被 更多的人所熟知。这其中,印制《武训画传》及同题材年画的杨柳青,也为宣扬武训精神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临清冠县武训先生纪念馆内的先生墓前,记者团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这位千古奇丐深深地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