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阊门————运河繁荣贸易的缩影

晋代,诗人陆机路过阊门,远远望去,便被其恢宏巍峨的气势所震撼。于是整首诗篇围绕阊门展开,“吴趋自有始,请自阊门起。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重栾承 游极,回轩启曲阿。霭霭庆云被,泠泠祥风过。”阊门城楼巍然高耸。楼阁飞檐凌波跨城河;重重短柱上承游梁,城楼两翼回廊开展,曲檐覆盖;整个建筑高入云 端,时有和风吹过。

千百年来,阊门一直是苏州的代称,也是苏州古城最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地区。伍子胥建阖闾大城,阊门即为诸城门之首。唐宋之季,阊门已相当发达。到明清两代整 整五百年,阊门更成为全国商贸中心,虽京师也不能与之媲美,故所以《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即写道:“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 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阊门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明清时期是全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包括城外的南濠街、山塘街和上塘街以及阊门大街(今西中市)。分别与这些街道平行的, 又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山塘河,分别从五个地方汇聚于此,故又称“五龙汇阊”。五龙中的上塘河、山塘河更是通向运河的主要航道,故此地商肆林立、会 馆栉比。

阊门繁华的源起

南宋以后,凭借近傍运河,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城西北的阊门一带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商业区。元代后期,阊门外的土地因“附郭通舟,商旅辐集”而为“规利者 所必争”。进入明代,阊门内外更趋繁华,明后期的王心一说:“尝出阊市,见综错连云,肩摩毂击,枫江之舳舻街尾,南濠之货物如山,则可谓此亦江南一都 会”。

清代,苏州商业达到了鼎盛,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当时的阊门、胥门、山塘街一带,商贾云集,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之一,阊门被喻为“天下第一码头”。古代 苏州就有“三关六码头”之说,“六码头”指阊门一带的水路运输码头。阊门一带从明清时期起,水上交通就十分繁忙,沿河设置的码头远不止六个,但民谚所指的 是当时比较重要的六个码头:南码头、北码头、太子码头、万人码头、丹阳码头和盛泽码头。当时六码头均设在阊门附近,可见阊门的繁华程度。清代乾隆年间名画 《姑苏繁华图》表现了当时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的盛况,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各省会馆纷列其间。

上塘河和山塘河是运河贸易的重要航道

汇集于阊门的上塘河、山塘河,古来便是商贸船舶往来大运河与苏州城区的重要航道。通过清光绪二年的江南运河图,可以清晰看出山塘河是大运河进入苏州段的主 要航道之一,此情此景在《姑苏繁华图》中得到了充分佐证。此图运用传统的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以太湖与府城西面诸山为依托,由西向东而向北,扫描了胥 门、阊门一带最繁华的地段,经山塘街至虎丘结束。画面中熙来攘往的各色人物达1200余众,运粮船、货船、客船、木筏、竹筏400余只,画中可以看到山塘 “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景象。上塘河则从阊门,而后至枫桥,最后注入大运河,称为“十里枫桥塘”。旧时,上塘河沿线汇集了潮州 会馆、汀州会馆、新安会馆、武林会馆等,老字号有吴馨记茶庄、仁记茶食店、沈干泰米店、天昌油坊、宝泰衣庄等。两条主要河道汇集了苏州阊门经大运河到各地 的南来北往的贸易,带来的是盛世阊门以及辐射到整个苏州的繁华。至此,苏州阊门已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了,而成为苏州的象征。

从考古见证“金阊门”

苏州有句老话“金阊门,银胥门,冷水盘门”。2004年,苏州博物馆考古队对阊门瓮城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根据资料分析得知:阊门瓮城平面呈“凸”字 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瓮城分北、南、西三面墙基,分别长56米、50米、25米;后瓮城分北、西、南城基,后瓮城的南北墙基与阊门主城墙相接,南北墙基 之间开阔约90米。此次考古发掘的“凸”字形的瓮城遗址是目前苏州揭示出来的最大的,形制又有所不同的一座瓮城,是阊门遗址保护的重要部分。考古出土的成 堆历代瓷器碎片见证了阊门作为运河贸易重要集散地的繁华。

考古工作结束后,环古城河风貌工程重要节点阊门城楼正式动工修复。修复阊门,与其说在还原一段历史的面貌,不如说苏州人在编织一个时代的梦想,对繁盛富 庶、祥和安泰的人间乐土的憧憬和追求。天下本就没有坚不可摧的城池,最终的征服靠的也不是武力,而是文明。我们今天重修一座不设防的城门。为了对历史和文 明的纪念,以及对那段繁华运河文明的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