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口———古水工遗址会源闸
信息来源:东方圣城网 作者:孙培同
在济宁太白楼南偏东方向的老运河里,有个在古代兴修的重要水工建筑物,名叫会源闸、济州中闸,因施工中曾发现闸底部有古井,所以又叫天井闸,而济宁人则俗称为大闸口。会源闸是元代解决济州河水源的汇水口,在运河发展史上有过重要的作用。
唐朝时期,就比较注意运河的维修和扩建,其中引水济运就是隋唐大运河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唐武德七年(624年),徐州经略史尉迟敬德就“导汶、 泗至任城分水,建会源闸。凿治徐州吕梁二洪,通饷道”(二洪指运河上徐州洪和徐州南30公里的吕梁洪,这两洪在水浅时,石露则险,水深便行舟)。南宋理宗 宝祐五年(1257年),命济州椽吏毕辅国重开洸河,并于堽城西北之大汶河南岸修建分水斗门,于斗门以西修建临时草土堰截汶水入洸,洸水自堽城西南流至济 宁市区通泗水旧道。这一方面可以沟通汶泗运道,使船只向南运输,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加泗水运道的水源。
元朝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开挖了 济宁到东平75公里的济州运河,又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挖了东平到临清的75公里的会通河,但这段运河地形较高,水源不足,要保证漕运必须引用 客水。为此,元朝在汶河原堽城坝斗门以东建了东闸,将原斗门堵闭,使汶水只能通过东闸入洸。又重修兖州泗河上的金口坝,将泗、汶、洸、府河四水引到会源闸 入运河。在会源闸的节制下,实现了运河南北分流,这在元代运河的畅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因此说会源闸在运河上是一项引人注目的工程。那时人们在观澜桥 (洸河东支即玉带河入运口,位于太白楼南,为三孔石拱桥)上,可欣赏到惊涛骇浪、水花飞溅的情景。明朝都指挥使王通在路过会源闸时,写下了如下诗句:
长江滚滚自东来,峡口奔流去不回。锦缆乍牵人似簇,铁关初启浪成堆。朝天势涌晴川雪,动地声轰白昼雷。万国舟艘皆入贡,五云北望是蓬莱。
这首诗生动刻画出开闸放水过船的壮观情景。
京杭大运河上的闸,先是木结构,后改为石结构。闸的组成分基础和上部两大部分,下部包括桩基、底板;上部有闸墙、闸槽、闸门及启动设备,在闸墙上下游还 有呈扇形的八字垟,称为“雁翅”,雁翅后还有“石防”,使整个闸成为一个石砌的整体,以防御洪水的冲掬。据元朝文人揭傒斯在《重建济州会源闸碑》中记载: 元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开工建会源闸时,先做围堰,引河水东流,南北两端筑堰,堰中戽水使空,为施工现场。然后拆除旧闸,铲平高低。徙闸南移2丈, 地基下挖7尺。基下打大桩,错落如星。桩上钉长梁连系,填白石铺平,没有大缝隙。整个闸座长160尺,宽50尺,闸身长80尺,闸孔宽20尺,闸孔高15 尺。闸为石工,精琢密砌,镶嵌如狗牙,以白麻填缝,以石灰勾缝。刮磨平整,嵌以铁锭。直削横平,如自然生成。闸上盖以石梁,如长虹横卧,至六月十三日竣 工。
会源闸当时修建中,动用了大批人力和物力。其中石工160人,木工10人,金工5人,土工5人,小工1420人。木料10141,石料 5128,其广厚皆倍于旧,甓(砖)201250块,铁25500斤,麻2300斤,石灰330334斤。粮:粟1250石。为其他闸三倍,为旧闸两倍。 材料中,铁麻的十分之七,石的五分之三,都出自公家,其余自行调度,亦不取于民。从上述记载,可知会源闸所用的工料是很大的。2006年春,在市中区运河 景观改造中,笔者曾到现场看过原来的会源闸墙、闸基,其石料之规整,砌筑之工艺,闸体之质量,闸基之坚固,确实技术水平相当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明朝永乐年间,为了解决会源闸上下百舸鳞集的局面,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开挖了越河,并修建了上新闸、中新闸、下新闸,构成了副线梯级船闸。因此,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大批漕船都可畅通无阻,故船工有“上盼济宁、下盼济宁”之说。
会源闸的兴建,为济宁(今市中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改变了城市环境,为成为“江北小苏州”创造了条件。旧时沿运河两岸的房屋依水而筑,人们临河而 居,沿河房屋开窗即可俯视水流,汲水做饭。沿岸码头上停泊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人们在这里可买到南北出产的货物和地方特产。当时河两岸码头林立,五金、铁 货、瓷器多从大闸口卸,河南有济宁最大的天吉茶叶庄,有众多的红炉业作坊,有永顺铁厂,有最老的布店协同昌,还有天德堂药店,太昌染料店。从大闸口向西还 有温泰和饭庄、紫云亭饭馆、兰芳斋糕点食品店、玉堂酱园,真是商铺林立,市面大千,热闹非凡。运河的畅通,给捕鱼者也创造了良好环境,那时两岸有搬罾的、 下网的,有在闸背上舀鱼的,基本上是网网不空。沿岸人们日与水居,年青的小伙子多善游泳,还有跳“冰棍”的可以从闸垟上垂直跳水,这些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 新。从会源闸到南门口,这一带确实是当时最繁华的区域。民谣说得好:济宁州、太白楼,城里城外买卖稠。一天门,南门口,吃喝穿戴样样有。
清康 熙初年,为纪念古代大禹治水的业绩,在玉带河入运河处以东(今太白楼广场明月楼西侧,建有禹王宫),有高约2米的石砌台基,殿顶歇山式,飞檐翘角,斗拱承 托,还有修庙记事碑数筒,非常壮观。据传,来往经过会源闸的船夫,多来禹王宫磕头烧香,祈求禹王保佑船只平安过闸。1947年7月,禹王宫被国民党整编 72师纵火焚毁。
听老人们说,会源闸附近玉带河上的观澜桥有“一百单三孔”之说,实际上是“一碑担三孔”,即在运河北岸有一座高大的石碑,而观澜桥又是三孔的石拱桥,所以这只是人们用来形容观澜桥的宏伟而流传的民谣。
关于会源闸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有人说大闸口桥爪子下面有一店铺,有位南方人每年夏天来店居住,白天不出门,晚上下运河,谁也不知道他干什么。后来这位 南方人在店中病了一场,多亏店主人全心照料,病才痊愈。临走时,他告知店主人在大闸口下有块奇特的石头,中间有个窝,河里一过水,窝里就存下金子。店家得 知后,果然掬了不少金子。后来他嫌石窝小,又把石窝凿大了,从此这个石窝再也不聚金子了。
还有的说,在明清时期,有位王爷,他偏房的老丈人是济宁一带人,为了升官发财,劝说王爷来济宁任官,经皇上批准,做了天井闸官。从此天井闸名声大振,有了“天井闸衙门”,来往从运河经过的官员,他从不接官迎送,因为他的官职高,是王爷一级的。
这些风趣的传说,充分显示出会源闸在当地人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今会源闸消失了,但闸的遗址仍在,人们依然可清晰看到当年砌筑的闸墙,它是济宁城市的符号 之一。作为在市区建造历史最悠久的闸,科技含量相当高的一个水工建筑物,它在补充运河水源、方便航运、繁荣济宁城区、促进南北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曾发挥了重 大作用,这个优秀的文化遗产将永远留在人民的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