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有点钱:贝币
论及古时的流通货币,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圆形方孔的铜钱,诸如道光通宝、乾隆通宝之类的,这些铜钱在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里依旧清晰可见,它们常被巧妙地用来制作毽子、平安扣等小物件儿。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藏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除了这些熟悉的铜钱,其实还有诸多别具一格的货币形式。当我们步入博物馆的展厅,便能看到这些丰富多彩的货币种类,诸如贝币、铲币、刀币、环钱、楚币、交子等。接下来,让我们从贝币开始,依次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贝币初看可能会让人误以为就是普通的海贝,但事实上,中国最早的实物货币可能就是海贝。这一点在中国文字的构造中体现的很明显,许多与价值有关的字词,如财、赚、贯、贵、贱、赏、赐、资、账、贿赂、贫贱、购、贷等,绝大部分都是从“贝”。显然,在文字的形成阶段,贝已经被视为一种价值符号了。
好奇的人们不禁要问,海贝是如何演变为货币的呢?首先,海贝外表光洁美丽,深受古代先民的喜爱,且因其产于海滨,需远途运输才能抵达内地,因此较为稀有,珍贵。然后呢,贝具有天然的单位属性,在殷商时期,彝铭中多次出现“锡贝若干朋,用作某人尊彝”的记载,说明贝币以“朋”作为计量单位。再者,贝轻巧坚硬,便于携带。早期的贝币既是一种装饰品,一种财富的象征,同时又可作为支付工具,它特殊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可随时转换,因此,海贝逐渐演化为货币的原始形态便不足为奇了。
中国出土的贝类繁多,包括蚌、螺蛳、大贝等,而最常作为货币使用的则是货贝。货贝主要产于热带海岸,中国沿海的产量有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贝的需求日益增长,真贝的数量已难以满足需求,人们因此开始用蚌、骨、石、陶、铜等材料进行仿制,这些仿制贝币大多以货贝为模本,但由于材质的不同,仿制出的贝币形制亦有所区别。
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起,海贝便已进入先民的生活中,但是演变为货币的过程却历时颇久。在早期,贝币主要用于装饰,至商周时期,开始逐步具备了货币的职能,尽管仍然保留着装饰品的特性,这与如今金、银的角色有些相似。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仍可见到贝币的存在,直至秦始皇正式废贝,贝币作为货币的流通功能才告一段落,但是在交通及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贝币有的用到了汉、唐时期,甚至个别地方直至清代仍在使用。
主要资料来源: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2.总主编:魏建功;分册主编曲学存:《中国常见海洋生物原色图典·软体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