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考古:青铜器的器名

古朴厚重的外观,繁复华丽的纹饰,凝练春秋的铭文,博物馆里的青铜器以其独特魅力带给观众们审美体验的同时,由斝、甗、罍、匜、簋等生僻字构成的器名也让人眉头一皱,不禁发问——这么奇怪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

这就要举个几百年前的例子,先说回宋朝去了。

在经历了唐末五代近百年的混乱动荡之后,随着北宋的建立,王朝内外环境终趋于稳定,出于维护社会秩序与加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统治阶层推行敬天法祖、崇礼重祀的礼制建设,而作为制礼作乐的重要载体,青铜礼器的价值开始为宋人所重视。由此,金石学萌芽于两宋的经济文化土壤中。如吕大临的《考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与官方的《宣和博古图》等图录相继成书,展现了当时宋人对于古文物的认知与追捧。

而在《宣和博古图》中就有那么一类器物,因记载中不知器名,形似小舟,所以命名为“舟”。因此,依据“无名从古”的命名原则,在早期研究中也将同类型的出土器物命名为“舟”。

 84a55cb60def8c5b939b809b541adc4.jpg

《宣和博古图》中“舟”的记载


出乎宋人意料的是,几百年后,一件自铭器物的出现,无声地宣告“我不叫舟,我叫(钅和)!”

 4f6430b732619a04a1d6c399bfae4c2.jpg

武汉博物馆藏蔡大史(钅和)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蔡大史(钅和),器身有十八字铭文——唯王正月初吉王午蔡大史秦做其(钅和)永保用,不但记录了春秋时期蔡国历史的吉光片羽,也为这类器物订正了器名。

自此,依据“自铭优先”的命名原则,同类器物有了自己独有的“(钅和)”这一器名。名虽生僻,自有道理其中。


 a76d052ad877fa701fb45e0166c7a60.jpg

浙江省博物馆藏玉耳金(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