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承启合——中国大运河聊城段船闸(荆门上、下闸)

如果说大运河是首流淌的歌

那么运河闸就是篇凝固的诗
宋代苏辙有佳句
“扁舟未遽解,坐待两闸平”
形容乘船过运河闸
古人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运河上的座座船闸
见证了古代中国人驾驭大自然的
智慧、技术和伟力

荆门上闸


图片


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因坐落于历史上的荆门镇且运河在该段为南北流向,南为上游,北为下游,故得名荆门上闸。今荆门镇已废,残存分为上闸和下闸两个村庄。该闸是进入聊城市当前行政区划后,传统运河河道上的第一座节制船闸,位于阳谷县张秋镇南上闸村西首,又名荆门南闸,今或称张秋上闸,由闸口、绞关石、迎水燕翅、跌水燕尾(迎水燕翅和跌水燕尾又统称雁翅、翼墙)、裹头、墩台、闸底板、护桩、荒石等组成。《元史·河渠志》载: “北至北(下)闸二里半。”明清两代曾重修。运河废弃后渐趋残破崩塌,2013年进行过发掘修复。闸由青石垒砌而成,雁翅上附4镇水石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



荆门下闸




图片


始建于元代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因在荆门上闸下游且同在荆门镇而得名。该闸位于阳谷张秋镇下闸村西,又名荆门北闸,今或称张秋下闸,构成、长宽、大小、形制和荆门上闸相同。《元史·河渠志》载:“北闸南至荆门南闸二里半。”明《漕河图志》载: “荆门下闸北至阿城上闸十里,元大德三年建,永乐九年重修。”清康乾时期重修。2013年为配合大运河申遗,组织过发掘修复。闸由青石垒砌而成,除雁翅上亦附4镇水石兽外,东侧闸墩上现存高1.2米石狮一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