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畔将重现“纤夫之路”

  雄壮悲凉的号子声中,一排衣衫褴褛的纤夫们拉着沉重的官船,身体弯曲到几乎贴地的角度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纤绳在他们赤裸的肩头勒出深深的血痕……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记忆,如今或许在影视作品中才能看到。

  在京杭大运河吴江段的岸边,仍保存着江南唯一的运河古纤道遗址。记者日前获悉,吴江运河纤道遗址被列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批申报项目,《吴江市运河古纤道修缮方案》已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即将逐步付诸实施。

  千年古纤道的前世今生

  吴江运河古纤道,位于大运河的西岸,227省道的东侧。

  据《吴江县志》记载,在唐代之前,运河与太湖的界限并不明显,二者之间是大片的太湖浅滩洼地,太湖水大时,水会漫过浅滩与运河交汇,汪洋一片,时称“一片白”。

   唐元和五年(810),在刺史王仲舒的指挥下,当地民众修建了一条土质堤坝,名松江堤,自此太湖东岸形成了一条南北贯通、水陆俱利的湖堤,史称“吴江塘 路”。宋庆历八年(1048),苏州通判李禹卿增石修治,宋治平三年(1066)、绍定五年(1232),又先后增修。元至正六年-七年 (1346-1347),复以巨石修筑,故又名“至正石塘”。“至正石塘”全长九里,遂又称九里石塘,凿涵洞136个,增建三孔至七孔纤桥9座。明永乐年 间,吴江水患严重,九里石塘的一些石块出现歪斜,明清两朝数次修建,后因战火纷乱,古塘路大半废没。

  明清时期,“九里石塘”既是河岸又是纤道,还被用作驿道。20世纪30年代,随着苏嘉公路(227省道前身)的建成,塘路成了单纯的纤道。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纤夫们的身影逐渐从古运河畔消失。

  1984年,吴江县政府按原样对松陵以南的1800米纤道进行修复,1986年,纤道被列为吴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河申遗催生纤道修复工程

  2009年召开的大运河申遗会议上,沿运河的8省35个城市决定在2014年集体申报世界遗产。

  作为江南运河上唯一保存基本完好的古纤道,吴江“九里石塘”无疑是运河申遗中一块分量极重的砝码,目前运河古纤道项目已被列入首批十大“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之一。

  2010年,苏南运河吴江段启动四级航道升三级航道的整治工程。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航道中心线向东偏移、绕开古纤道。

   吴江市文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目前运河仍是非常重要的水上运输航道,因此,船只冲撞纤道时有发生,致使局部坍塌;同时,因自然风化、水土流失 以及人为生产活动等因素,纤道现状不容乐观,亟待修缮。而运河“四改三”将使得河床标高加深,对纤道也有一定影响,须对其基础做维护处理。

  据有关部门调查,1800米的纤道上,坍塌段共120米,严重倾斜的约270米。

  修缮方案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

  去年年底,吴江市启动运河古纤道修缮一期工程,投入200万元,修缮青石驳岸约200米。

   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下达批复,对《吴江市运河古纤道修缮方案》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吴江运河古纤道保护工程应以确保文物本体安全为前提,以保护文物的真 实性、完整性和最小干预为原则,切实保护文物及其构成要素的原位置、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集中力量解决长期以来威胁文物本体安全的各类因素。根据批复 精神,日前吴江市文保部门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修改,并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修缮方案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最大限度的保留原 有构件的历史信息在不影响运河古纤道形式的前提下,对原有材料最大可能地使用,当原状可能复现时,恢复原状,在原状不够清晰时,根据现状进行合理设计,体 现原有特色;纤道中除后期搭建、有碍风貌和质量较差的拆除外,凡有保护价值的都纳入保护范围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予以加固补强。

  根据方案,在修缮纤道的同时,结合大运河“四改三”工程,在河边水下建一道挡墙,以预防水土流失保护古纤道的基础,同时有效地预防船舶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