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越河圈街:连接运河越河 街景这边独好

曾经水波涟漪的越河,舟楫络绎,周边繁盛风景颇具江南水乡的模样与诗意。
老居民回忆,越河圈街长约250米,介于运河闸口桥和越河迎春桥之间,是一条青石铺就的老街巷。
从楼东大街、东关大街一路东来,在历史隧道中步步寻觅东昌府往昔的繁华源头,于是驻足在了这里——越河圈街的故址。
环顾、访问、遐思,在几百米的长度间感受运河与越河间曾经的绮丽与繁华。

◎知名景观

迎春桥

位于越河圈街的东端,老聊城人没有不知道的

“迎春桥是名桥,老聊城人没有不知道的。”自幼生长在越河流域、住在肖前街的七旬老人刘效国说。
迎春桥位于越河圈街的东端。自从有了越河就有了迎春桥,据历代相传的说法,迎春桥建于明朝,民国年间桥上修了阁楼,非常壮观,但到解放时已不复存在。
“新世纪初闸口东一带改造时,迎春桥故址被压在了新修大路路北的楼基之下。”刘效国说。

百步十座庙

它占据了越河圈街的多半条街

百步十座庙是著名景观,它占据了越河圈街的多半条街。
清末秧歌调《逛东昌》中有诗云:“有名的百步十座庙,烧香男女排成行。送子观音栓娃娃,碧霞宫里拜娘娘,路北有座天齐庙,路南就是地藏王,鲁班真武灵官殿,井里挖洞供龙王,财神阁西文昌宫,大殿五楹有廊房。”
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参考已故文史专家吴云涛先生的记载和部分老人的回忆,研究确定:百步十座庙应为泰山行宫、鲁班庙、龙王庙、灵官庙、天齐庙、广生殿、文昌宫、财神庙、地藏庵、观音庙。高文广还绘制了《清代景观百步十座庙位置图》。
刘效国说,他小时候这十座庙已经不全了。因为爱好绘画、少年时代经常到这里对街景写生,他对属于龙湾静业禅林下院的地藏庵印象最深:“地藏庵位于路南,前院有戏台,中间有个宽阔的大殿,供奉着地藏菩萨,两边各有四五间配房。”
十座庙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建于明代的泰山行宫,其内供奉着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元君,民间俗称“奶奶庙”。每逢碧霞元君的诞辰(农历三月十八),就有四天的例行庙会。香火缭绕中,善男信女们纷纷虔诚地跪拜祷告,隆重而庄严。
庙会中,一些江湖艺人在附近搭场卖艺,好生热闹。直至抗战时期,泰山行宫才渐行衰落。
规模最小的则是“龙王庙”,它建于光滑潮湿的井壁中间,在一方洞内供奉着仅有数寸高的龙王小像。这座微型小庙又因此被人们称为“井中庙”。
横跨街路而建的财神阁上有供奉财神塑像的阁楼,下有供人通行的拱洞等。
 众多庙宇不一而足,越河圈街可谓是老东昌庙宇香堂最为集中的地方。

◎传统行业 手工业发达

解放前后街上有七八家竹器铺,生意都比较红火,1952年,还成立了竹器生产合作社

越河圈街的传统手工业首推竹器编制业。
“越河圈街有几个较大的竹器铺,生意以扎笼为主,人们用竹批、竹枝能编扎出各式各样的蒸笼、筢子、扫帚、竹篮等。”刘效国说。
据刘效国讲,解放前后这条街上有七八家竹器铺,如“德和祥”、“鸿顺祥”、“义聚祥”等,生意都比较红火,1952年,还成立了竹器生产合作社。
“路南有个锡匠胡同。据说,清代到民国初期,有数个锡匠铺集中于此。”刘效国说。
另据老人介绍,街上曾有许家的织袜作坊,雇佣十几个人手工操作,主要生产线袜、毛巾和围巾。还有制作铜丝罗底的永昌、济东两个工厂。

饮食业突出

街上店铺中,饮食类商铺较多。最为著名的是福聚园饭庄,它开业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制作海味闻名,曾有来聊城县巡视的省政府要员到店中品尝海味佳肴

“街东首有家王家饭铺,焖饼很有名。他家的焖饼,除有豆芽、饼丝外,还加鲜粉皮、豆腐条等,再加蒜末、香油,味香无比。”刘效国回忆往昔的美味说。
街上店铺中,饮食类商铺较多,民国年间有知名饭馆福聚园、会贤楼、天一坊等;有温家和张家馍馍铺;有瑞兰香、恒德成等糕点铺;有豫泰、凤记等酱园;还有赵家茶馆、德兴肉铺,以及厚饼铺、酒铺、茶叶铺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福聚园饭庄,它开业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店主为孙凤林。“炸溜鸡”、“糖醋瓦块鱼”为店中名菜。该店还以制作海味闻名,曾有来聊城县巡视的省政府要员到店中品尝海味佳肴。
日伪占据时期,饭馆重开,先后易名“中华饭庄”和“凤麟园”。高文广说:“起名中华饭庄有着深刻意义,它强调这是中国人自己的饭店,表明了在日寇的铁蹄下,中国厨师不甘心做亡国奴的心迹。”
如今的越河圈街已经不复存在,但作为一条运河老街,它曾经的辉煌将永存于运河发展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