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魂 铸造世界名城

7月10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时隔十年之后在北京再次召开,表彰了全国文物系统50个先进集体以及30名先进个人。扬州市文物局与张家港市文物局一起成为江苏仅有的两个先进集体,我市与会人员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与勉励。

  对于扬州而言,此次摘得国内文物保护最高荣誉,欣慰与振奋并存。

  欣慰,在于这项荣誉的背后,是“文化扬州”数十年持之以恒建设的必然结果;振奋,是因为矢志不渝建设世界名城的道路,对骨子里透着“文化”特质的扬州来说,不仅走得贴切,更诠释了科学发展的内涵。

  十年光阴,头顶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冠的扬州从来不曾懈怠,城市执政者将“文化为根、为本、为魂”深深镌刻在脑海深处,在这一纲领的指引下,城市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其变化与成就,让世界为之惊叹。

   单霁翔,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10年里,他来扬州近20次,亲眼见证扬州文化建设的突出成就,对此感慨万千:“扬州之所以在当下的中国城市 中与众不同,在于历届市委市政府、全体扬州民众深刻认识城市文化价值、坚守城市文化理想、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使扬州取得了城市保护与发展双赢,令人敬 佩。”

  十年,文化事业产业比翼齐飞

  文化之于扬州,宛如孪生兄弟,携手相伴已近2500年。历史上的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曲艺等,无一不是名闻遐迩的扬州名片。

  进入新世纪,扬州顺承着文化的血脉,演绎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彩故事。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量着一个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硬件和软件水平。

   2010年10月,扬州历史上投资额最大的公共文化集中区扬州文化艺术中心正式落成开放。音乐厅、全数字化图书馆、美术馆相邻而立,给市民带来全新的文 化享受。去年底,随着市文化馆顺利通过国家考评,扬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全部戴上“国家一级”袖标,在国内地级城市中罕见。

  去 年,扬州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全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实现文化信息工程电脑终端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完备的基础上,在省内首建市 区、镇村“文化圈”。今年底,市区居民步行15分钟、镇(村)居民步行30分钟即可就近到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充分享受文化惠民成果。

  从2006年首次评选“非遗”项目以来,我市已拥有“国遗”项目16项、国家级传承人17名,“省遗”项目41项、省级传承人59名。其中,雕版印刷技艺、古琴、剪纸进入“世遗”名录。

  扬州评话《朱自清》、扬州弹词《盛世红伶》、大型现代扬剧《青春树》、新扬州画派、舞蹈“文华奖”、古筝“金钟奖”永久举办地、全国诗词之市……十年光阴,一个个新创剧目,各种桂冠殊荣,书写着“文化扬州”的传奇新篇。

   今年6月16日,扬州国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揭牌暨项目签约仪式在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大厦举行。根据计划,多种资本集聚注入后,未来3至5年,该项目将成为 中国最大的古籍线装书策划、生产、展示、交易中心,而国内首家出版原大原样《四库全书》的雄心壮志,目标直指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全国 首创的“国书产业”堪称扬州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光阴,扬州工艺美术集团(传统工艺)、扬州智谷(文化创意)、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文化 旅游)、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出版)成为四大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在四大“龙头”引领下,扬州正在培育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产值达千亿的文化产业集 群。

  十年,文化博览城横空出世

  在中国,没有一个地级城市能像扬州这样,将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传承、保护、利用到如此极致到今年底,全市建成文博场馆86所,明年建成90所,2014年建成100所。

  这样的场馆建设,绝不是心血来潮的政绩工程与面子工程,而是有着详尽的规划与科学的建设计划,其总称为“文化博览城”。

  多年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将文化作为扬州最具特色的资源进行保护,始终坚持特色发展,着力传承历史文化、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市民素质,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坚守并弘扬城市个性,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趋势中彰显扬州的独特魅力,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

  在坚持特色发展思路的指引下,“文化博览城”横空出世。

  2006年5月,扬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文化博览城”的重大决策,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把扬州建设成为“文博城”。2007年1月,数易其稿的《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正式下发。

  回首当初市委、市政府这一重大决策,市文化博览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洪军说,“文化博览城”的建设主旨,就是把扬州隐性的文物资源亮出来,分散的文化资源串起来,宝贵的精神资源用起来,充分挖掘古城扬州的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

  这一开国内先河的创新之举经过5年建设,成效斐然。截至去年底,82座开放建成的文博场馆以古城区为原点,东南西北随处可见,如同粒粒珍珠镶嵌于城市肌体之上。市民出门几百米,就可任意进馆参观,偌大的扬州城,“文化”春风吹得人陶醉。

  计划中建设的文博场馆,涵盖历史遗存、旅游景点、人文景观、名人故居、现代工业、中外交往等方方面面,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各处走上一走,对家乡、对扬州的直观认知胜过千言万语的介绍,一目了然。

  市民的“文化乐园”,国民教育的“第二课堂”,旅游者的文化寻梦地,产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蕴含于文化中的力量,鸣奏出文化复兴和经济繁荣的交响,演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十年,两项申遗先后启动运作

  世界文化遗产,衡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深度和遗产保护理念。随着“申遗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竞夺国家预备名录大军,更有一些城市轻保护重炒作,借申遗博取关注,提高知名度。

  和上述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国内集大运河申遗、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于一体的城市,扬州的态度极为低调。

  十年光阴,扬州人务实行动,埋头做事,内敛而不张扬。

  2004年7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苏州参加世界遗产大会时面对媒体突然宣布:“国家文物局拟将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大运河“申遗”计划的首次曝光。当众多海内外媒体聚焦大运河时,深知申遗难度之大与工作之巨的扬州申遗人,在外界围绕这一话题而进行的争论中选择了缄默。

  1700公里大运河沿线,城市林立,没有共识,申遗只能纸上谈兵。2007年9月26日,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揭牌,扬州正式走上前台成为大运河申遗的主角。

  在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确定过程中,无锡和济宁均公开表示要和扬州竞夺,扬州最终胜出。

   市文物局调研员、扬州博物馆馆长顾风见证了大运河申遗进程。他透露,早在国家文物局正式提出大运河申遗之前,扬州就已经成立专门机构,并安排专项资金, 着手开展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先后迁移近百家企业远离运河、建设十余个防污治污项目、设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打造古运河风光 带、修缮保护运河周边历史文化遗存。

  资源调查、保护规划、文物整体保护、环境整治、编制规划、通过审批,在推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扬 州在各方面发挥了牵头城市表率作用,得到了其他34座联合申遗城市的尊敬和认可。目前,我市有10个遗产点、6段河道成为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的立即列入项 目,占总数的七分之一,在所有申遗城市中一骑绝尘。

  当大运河申遗2014年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已尽人皆知时,扬州申遗人还在默默努力,为“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冲刺。

   两项申遗,均和扬州城遗址保护密切关联,这个面积达18.28平方公里的扬州城遗址,是国内外考古学界公认的中国地方城市“孤本”,也是大运河申遗后续 列入项目。悄然进行的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彰显了扬州在铸造世界名城过程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与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