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运河河道的变迁

一、清初的河道

清代运河河道,沿明之旧。康熙年间靳辅在《治河方略》卷四《漕运考》中详细叙述了清初运河的全线情况。运河各段皆有专名,如江南运河、里运河、会通河等。当时淤积最为严重的是清口至高邮运河段。清初运河河道可谓敝坏已极,虽有局部疏浚,却于大局无补。

二、康熙至咸丰年间的河道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最鼎盛时期,均对大运河进行全面整治,运河河道大为改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开皂河、中河,促使黄运分离

(二)维修、改建淮扬运河

(三)黄淮运交汇处航道(清口)

三、咸丰至光绪年间的河道

咸丰三年,太平军占据南京、扬州,切断了大运河航运。咸丰五年,运河阻滞。黄河改道,结束了黄淮运在清口交汇的格局,泗沂中运之水南下直通里运河。光绪三 十二年,黄河在郑州决口,山东黄水断流,漕船不断南下,后来将临口积淤疏挑,空船始得由黄入运。清政府最后只得放弃修复运河计划,宣布各省漕粮全改折色, 并陆续裁撤河运、漕运管理机构。中国二千多年的大运河历史,由初创到鼎盛,由盛而衰,由衰而完全失修,终于全线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