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张秋:时间遗落的秘密

出聊城城区沿聊阳路南下近40公里到达阳谷县城,再沿一条新修的宽整柏油路朝东偏南方向行近20公里,6月6日,沿着这样一条路线,“晚报运河行”记者来到当年大运河上又一重镇——张秋。

当日天气并不算好,百年一遇的“金星凌日”天象奇观未得亲见,但通过外地天文爱好者上传的网络图片,整个过程却能一目了然。借助科技工具,我们遗憾顿减。

不过,直到来到这座千年古镇的面前时,我们才发现,再先进的科技手段也无法令时光回溯,无法让我们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隧道,直抵一个古镇的繁华深处。

好在经过探访,我们发现,追溯张秋的辉煌,我们所能凭靠的还有很多——河道桥梁、寺庙大院、碑刻遗址以及文人雅士们妙手所著的诗歌、史书。

当然,更有珍视那段历史的当地居民、文化研究爱好者及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媒体人。


古渡石桥上还能清晰看到“虎啸龙吟蛟腾凤起坊”字样

    七旬老人50年的守候

    他期待着,这道风貌(水深、水质)都已大不如前的水道能够华丽变身,重现他记忆中50年前还有的风景——波浪翻滚、砌石规整、游鱼跳跃……

    “运河行”记者之前走过的周店、阿城等地,因为河道干涸,房屋、农田挤占等原因,运河已被深深隐藏,不见踪迹。而穿越张秋古镇中间的运河,时至今日还基本保持河道的风貌,只是排涝、排污成了它的主要功能。
    一进张秋,记者便直奔运河河道,沿河道西沿的硬化道路一路向南,直到看到一处古朴厚重的石桥,我们的目光才被吸引住,停下了脚步。
    一打听才知道,石桥所在位置,大约就是当年张秋古镇南水门的位置(东邻的运河上还曾有一座南水闸)。如今,石桥东面运河,西边则是南护城河老河道,而它的南边,当年已在张秋城外了。
    年近七旬的王开春就住在桥边的一座房子里,距离运河不过十米;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家已经多代居住于此,祖辈曾借运河之便做小生意谋生。当年,像他的祖辈一样在附近经营货栈、客栈、茶肆等生意的店家,在几里地长的运河两岸密集分布,而今,当年的老行当都难觅踪迹。
    王开春闲不下来,仍然经营着一家自行车修理铺,专为“陆上”骑自行车的过往人服务。虽然收入微薄,但他依然选择在岸边“坚守”,他期待着,这道风貌(水 深、水质)都已大不如前的水道能够华丽变身,重现他记忆中50年前还有的风景——波浪翻滚、砌石规整、游鱼跳跃……

    古渡石桥上的牌坊记忆

    据当地居民介绍,这些材料多数是直接挪用牌坊上的构件,并且因为这些构件之间有凹凸对应的石槽,在拼接时,几乎没有用到其他原料。

    上面所说的石桥,并非运河或护城河上的古物,而是上世纪50年代之后修建起来的交通桥。
    像这样的石桥,在张秋镇还有多处。修砌这些石桥所用的石材,基本都是当年张秋城里祠堂庙宇的构件。
    6日下午,记者就看到多处。
    位于运河张秋镇段北部有一座石桥,因为石桥附近原来即为一处运河渡口,又称“古渡石桥”。
    一位居住在附近的70多岁居民吴宝方告诉记者,这座石桥建于建国初年,其材料基本为原来古渡口石料或者周边所拆建筑的石构件。(没有桥之前,通过这处渡口有两种方式,要么需要船只,要么就得通过悬于河面上的吊桥。那时还有零星船只过往,吊桥可以提起。)
    “建筑石桥的构件中,就有清代大臣张令璜(张秋人,曾任顺天府丞、大理寺卿、吏部左侍)的牌坊用料”,张秋知名的运河文化研究爱好者、退休教师高明远说。
    据他介绍,张令璜生前曾在张秋镇米市街北口建了一座石牌坊,名曰“虎啸龙吟蛟腾凤起坊”。
    按着他的指引,记者在桥栏板上找到了刻有这处牌坊名称的石碑。
    石桥上除少数碑刻、石狮在文革期间遭受破坏外,护栏、石板看上去还都十分精美,桥边望柱的柱头,有多面体、桃形和卧式鼓状等多种形式,一些栏板还带有别致 的槽形图案。据当地居民介绍,这些材料多数是直接挪用牌坊上的构件,并且因为这些构件之间有凹凸对应的石槽,在拼接时,几乎没有用到其他原料。
    如今虽然采取了限行措施,但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渡石桥”依然在使用,采访中,记者看到依然不时有大型车辆从此经过。
    在张秋镇一些民居的外墙上,记者还能见到一些战争年代或建国初期遭受毁坏的庙宇祠堂构件,一砖一瓦,一块条形巨石,都无不显示其材质的牢靠密实。
    张秋镇政府工作人员王宏曾多次考察过这些依靠古建筑构件建造的交通桥梁,他认为,虽然已经使用多年,但古建筑构件保存基本完好,若全部收回,一些古建筑甚至可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原貌复建。

    文人骚客记载“安平”富足

    由这些记载均可以看出,当年张秋的商业发达程度,虽然与临清、济宁(兖州府)稍差,但要超过一般县级城市。

    浅浅的河水再也倒不出桅樯帆影,静寂的河堤再也听不见纤夫的号角,不过,张秋的繁华过往,永远不会被人遗忘。正是运河带来的经济文化兴盛,让很多皇朝大臣、文人骚客“自觉地”将张秋的荣耀都载入史册。
    高明远介绍说,明代湖广参政陈守愚所撰的《安平城记》就称,安平镇“云帆樯林,商贾云集,贸易纷错……此弘治间安平之太平气象也”(张秋自宋真宗后一度用 名景德镇,明弘治间更名为安平镇)。万历年间名臣于慎行(东阿人)也曾说,张秋“都三邑之中,绾毂南北,百货所居,埒似济宁而小”,《东阿县志》也说,张 秋“五方商贾辐辏并列肆河上,大较比临清而小”。
    由这些记载均可以看出,当年张秋的商业发达程度,虽然与临清、济宁(兖州府)稍差,但要超过一般县级城市。
    清康熙年间,时人所作《张秋志》也提到当年张秋镇的繁华盛况,其中有“镇当南北孔道,水路要津,船舻云集,轮蹄纷沓,五方商贾辐辏”等记载。 
    至民国年间,《增修阳谷县志》中又称张秋镇“旧为贡道之通渠,实扼南北之咽喉……在昔繁盛之时,航桅林拥,商贾云集,非三县(指东阿、阳谷、寿张)城市所 能及也”。县志中还说,张秋各街市“皆有百货云屯,如花团锦簇。市肆皆楼房栉比,无不金碧辉煌。肩摩毂击,丰盈富利,有小苏州之称”。

    七十二街写下张秋繁华

    在阳谷,流传有“金七级,银阿城”的说法,这是因为七级、东阿分别以作为粮运和漕运码头著称,而张秋则是三镇中“最综合”的商品货物集散中心。

    走在张秋镇的街头,随便问几位老居民,几乎都知道当年张秋城有“九门九关厢”、“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之说。
    像运河岸边的其他城镇一样,流传至今的张秋街道名称,也有很多是以其全盛时期交易商品的名字命名的,比如柴市街、果市街、纸店街、针线街、竹竿巷、针市街等。
    阳谷县文化馆副馆长杨风华介绍说,在阳谷“运河三镇”(七级、阿城、张秋)中,流传有“金七级,银阿城”的说法,这是因为七级、东阿分别以作为粮运和漕运 码头著称,而张秋则是三镇中“最综合”的商品货物集散中心。江南所产竹木、柑橘、稻米、桐油、丝绸、茶叶等,多在此卸船,由陆路运销山西、陕西及本省各 地,而张秋周边地域所产之乌枣、阿胶等土特产及手工业制品,甚至产自山东沿海的海盐等,也由此装船,运销南方各省。
    因经济“体量大”,运河停运之后,相对其他城镇,张秋继续呈现过一段时期的繁荣。
    杨风华说,在张秋,直到现在还流传一句俚语,“南街遇见,北街喝茶”,这本是讽刺一些城内市民商贩“假客套”的话,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张秋城商业风气的浓厚和人们市井生活的悠闲自足。(王明峰 刘亚杰)

    繁兴五百年治河多艰难 张秋运河漕运简史

    根据历代《张秋志》等史料记载,张秋镇成为运河重镇,是从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始的,特别是从明代永乐年间始,到清光绪七年(1881)黄河决口淤塞运河罢漕止,张秋镇繁荣昌盛500余年。
    漕运成就了张秋的辉煌,给张秋人带来福祉,但回溯历史,人们也该认识到,张秋的繁荣实属不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运河山东段,每一次黄河易道,它几乎 都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城镇。它长达五个世纪的繁盛,“几乎都是在应对黄河冲击、治河保运的复杂局面中交织进行的”。
    明正统十三年(1448)秋,黄河在河南荥阳决口,经开封西南,冲曹濮入张秋、溃沙湾运堤,致令会通河淤塞。工部尚书石璞、右侍郎王永和、都御史王文相继到张秋督治,但屡塞屡决。后续四五年的治理,虽小有功绩,却终未成功。
    景泰四年(1453),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也奉命到沙湾,采用疏、塞、浚、济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经过550多天的治理调节,于景泰六年(1455)七月竣工。
    弘治六年(1493)夏,河水暴涨,又决张秋运河东岸,夺汶水入海,又命刘大夏治理。弘治七年(1494)三月,河再决张秋,致漕水尽去,舟楫尽停。明孝 宗皇帝又遣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都御史刘大夏前往治理。次年,明孝宗赐张秋更名安平镇。”此后,200余年间,漕运畅通,或有漫溢,皆得及时治理,无妨 大局。
    清嘉庆八年(1803),黄河决口冲破张秋堤岸,次年堵复。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于铜瓦厢,改道北流,冲毁张秋运河,致漕运一度中止。光绪七年 (1881),因北运口淤积严重,舟行不宜,只得另改新运口达陶城铺,开新河至阿城闸入运河,维持漕运。而运河不再过张秋,随着张秋到临清运河的废弃,张 秋段运河从此完成其历史使命。(王明峰 刘亚杰)

    聊城将对多处河闸进行维修保护

    本网讯 随着大运河申遗日期的临近,聊城正在加大力度对古运河上的河闸进行维修和保护。目前,被列入“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土桥闸维修和保护方案正在审批中,辛闸、梁乡闸、周店闸等运河河闸清理维修方案也已经摆上议事日程。
    聊城市文物局副局长吴明新介绍,大运河申遗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条运河,总长3200公里。运河申遗涉及沿线8个省、35个城市,大运河申遗时间表基本排定在2014年。
    运河山东段申遗有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地,聊城在运河山东段是非常重要的运河商业城市,今年4月,我市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入选“2011年 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已经公布的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中,聊城“立即列入项目”包括东昌府区、临清市、阳谷县的2段河道、21个遗产点,“后续列入项目”包括1段河道、6个 遗产点。运河文化遗产点主要有古船闸、码头、古桥和山陕会馆等相关古建筑。由于运河聊城段跨度大、涉及面广,运河申遗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于新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