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发展规划(2021-2025年)


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发展规划(2021-2025年)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经过数年发展,已成为国内弘扬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阵地,为加快推进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特制定本规划。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位置更加突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作为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编制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对于实施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弘扬运河、黄河文化,推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向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主要阐明2021-2025年间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重点工程,是该馆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弘扬两河文化、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蓝图的科学指引。

 

二、指导思想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和文物工作方针,全面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充分发挥科研、教育、宣传等职能作用,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博物馆事业管理水平,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三、总体目标

(一)认真践行“三贴近”指示精神,强化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的作用,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永久性开放的要求,实现免费开放总目标。

(二)进一步提高博物馆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创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区块布局合理、美化优化的外在环境。

(三)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优势和基础阵地作用,围绕社会宣传这一主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运河文化特色,大力宣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完成《运河文化陈列》、《聊城历史文物陈列》等基本陈列提升工程,组织落实好以反应运河文化和聊城历史为代表的临时展览。

(四)按照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精神相关要求,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坚持创业性、多样性原则,引进人才;坚持以业务实践为主要内容,培育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文博干部队伍。

 

四、实施内容

(一)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方面

1、对博物馆展厅、公共服务区域、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改造涉及展馆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包括基本陈列展厅、公共服务区域、消防安全、青少年研学、学术交流、文物修复等区域),地下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文物库房、配电室、恒温机房等),广场、停车场等公务服务区域约6000平方米。

2、完成文物库房风险等级达标工程。文物保管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所有文物上柜上架保管,一、二、三级珍贵文物进囊入匣保管,丝绸、纸质等对收藏环境要求条件较高的文物,实现恒温恒湿保管。

3、文物安全设备设施方面,按照国家有关文物安全防范标准和《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对博物馆现有安防工程进行改造、升级、完善,使之达到国家标准,并确保文物安全。

重点项目列表

名称

实施内容

完成时限

对博物馆展厅、公共服务区域、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

对博物馆展厅、公共服务区域、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改造涉及展馆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包括基本陈列展厅、公共服务区域、消防安全、青少年研学、学术交流、文物修复等区域),地下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文物库房、配电室、恒温机房等),广场、停车场等公务服务区域约6000平方米。

2021年—2022年

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

为馆藏珍贵文物配置文物专用囊匣、文物恒温恒湿储藏柜,在文物库房配置恒湿净化灭菌除酸一体机,在文物展厅配置低反射玻璃展柜和恒湿机,进一步保障文物安全,改善文物保管条件。

2023年-2025年逐步实施

(二)业务建设

1、对《运河文化陈列》进行提升改造。运用现代流行的陈展设计理念,更多更新的高科技展示手法,先进的展览展示和文物保护设施,提升展览展示水平,改变基本陈列展示方法简单,陈展设施落后,展品偏少,不能完全反映地域历史文化风貌的现状。

2、举办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努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和宣传活动;举办以运河民俗民风、民间工艺等为主要内容的临时性展览;引进以科技科普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临时展览;推出以地方书法、绘画、奇石等文化名人、收藏名家的反映地域文化繁荣的临时展览。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和有目的举办临时展览来扩大博物馆的观众人数,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

3、加强学术研究工作。成立运河文化博物馆研究室,组织开展以运河文化、博物馆、文物修复保护、文物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工作;出版《聊城运河研究》、《运河图鉴》及《运博藏珍》等专著。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不少于三篇。

4、文物保护与管理。建立运河文化博物馆文物修复保护中心,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使文物保护与修复器材、药剂的配备,达到青铜器、陶器、木器、石器、玉器等质地文物的修复条件;使瓷器、纸质、丝绢等质地文物能够进行一般性保护。

 

重点项目列表

名称

实施内容

完成时限

基本陈列

更新提升

对《运河文化陈列》进行提升改造。改变现有基本陈列展示方法单一、陈展设施落后、展品偏少、不能完全反映地域历史文化风貌的现状。运用现代流行的陈展设计理念,更多更新的高科技展示手法,先进的展览展示和文物保护设施,提升展览展示水平。

2023年初完成更陈并向公众开放

陶瓷器修复

针对馆藏陶瓷器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病变、病害的现状,通过公开招标选定具有相应级别文物修复资质的公司对馆藏170套陶瓷器文物进行修复。修复工作秉承真实性、最小干预、可识别性等原则进行,最终达到清除有害锈蚀,延长文物寿命的目的。

2023年底

(三)宣教活动

1、精心组织“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传统节日等的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开展流动展览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使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通过打造品牌化、精品化的社会教育项目,提高社会认知度,吸引观众经常走进博物馆,重点做好“聊城运河”文化品牌。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科学教育普及基地的建设。

2、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公众调查,在对调查结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对应的改进措施。紧抓讲解服务水平,建立稳定而专业的讲解员队伍;完善招募机制,加强志愿者培训,规范志愿者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成为博物馆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成立博物馆之友,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我馆事业的发展。

3、加强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建设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网站这一重要宣传服务窗口,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拓展博物馆服务功能,扩大博物馆文化的辐射面。建立并完善馆藏文物藏品数据库,逐步将馆藏珍贵文物信息在官网向社会公布,方便公众查阅、鉴赏。实现本馆固定陈列和重要展览的虚拟展示,打造“数字博物馆”,不断探索数字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新路子。

(四)文化产品开发与经营

1、探索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管理与营销模式,开展馆藏文物修复、仿制品的研发活动,每年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创书签、茶具、剪纸等品位较高、内涵丰富的纪念品10种以上。

2、引入市场经济理念,设立文创空间,经营文创产品、面塑、布艺、刺绣、石艺、根雕、阿胶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纪念品。

 

重点项目列表

名称

实施内容

完成时限

文创空间

运营项目

在博物馆内开辟文化创意空间,并委托有相关运营经验的公司进行运营,内容包括文创产品展示销售、休闲茶饮、免费阅读等。

2021-2025年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应的问责和奖惩制度。加强各级博物馆主管部门决策能力、宏观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负责并推动本规划的实施,促进重点建设项目责任落实,推动博物馆治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经费保障

加大博物馆建设经费投入,并积极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通过社会集资、组织或个人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博物馆建设经费。加强对博物馆建设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审计,确保专款专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三)人才保障

加大博物馆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合作、培训、深造、交流、教育等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引进具有创新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注重博物馆建设重点项目实施与人才能力建设有机衔接。深化人才选拔制度、岗位管理制度、人才考核制度、人才激励制度改革,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做好人才培养服务,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宣传保障

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认真按照规划内容实施、落实规划。在规划实施各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对各领域重点项目进行梳理和宣传报道,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关注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及时吸纳社会意见,推动规划高效能实施和高质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