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申遗:西兴古镇,抹不去的运河印记(二)

——公路、铁路的兴起,日军侵占,过塘行消失

  “我小时候,这里的过塘行还十分繁忙,记得父亲也曾做过过塘行的纤夫,挑一天货物就能得两三个铜钿,是很好的生计活。”如今,站在官河岸边,64岁老人曹雪荣还能清晰回忆起儿时的生活情景。

  “那时候,官河沿岸,还有茶店、药店、南货店、肉店、酱园、酒作坊等各种店铺。只可惜,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店就随着过塘行一起渐渐消失了。”

  事实上,过塘行的衰落,与近代公路、铁路兴起,运河在交通与物流方面逐渐丧失重要性的过程相关。二战时期,日军侵占西兴,过塘行里也进驻了日兵,还在旁边筑炮楼,加速了西兴过塘行的萎缩。而没有了过塘行,西兴街上那些昔时老建筑多就用作民居了。

  然而,今天,行走在官河边,老屋临河,青瓦盖顶,踏步接水,古桥横跨,流水人家,一派浓郁的江南古镇韵味。从一些保存完好的过塘行和晚清老宅、古桥旧址,以及氤氲其中的民风民俗中,我们依稀还能触摸到当年繁华景象的丝丝痕迹。

  河对岸的老房子,很多曾经就是过塘行,因此房子沿河的一边,现在还能看到一扇小门,小门内有一个带石阶的过道。过塘行的伙计通过这里,沿阶梯而上,就可以把船上货物搬到房中。

  行至官河路110号,一扇褐色老门,一双红布鞋,一捆油菜秆,留住了我们的脚步。抬头看到了“钟大椿过塘行”几个斑驳的毛笔字,热情的钟秋明大妈在楼上窗口对我们露出笑脸。

  据钟大妈介绍,她外公开的钟大椿过塘行,专卖鱼苗和小猪。鱼苗从绍兴沿着古运河,运到西兴,卸货给钟家后,钟家再雇人把鱼苗挑到钱塘江上的货船,卖到江对岸。

  官河上,还有几座古石桥,离钟大妈家不远就有一座,叫做屋子桥。这是一座半圆单拱石桥,重建于清康熙年间,连接着官河路和西兴老街。史料记载,因桥上建屋而得名。而今,屋已毁,桥独在。

西兴老街综合保护规划图。李挺 摄

因为运河,这里迎来新生

  ——在运河申遗中,千年古镇得到重点保护

  沿着官河再往西行,就到了古运河的源头,连通浙东古运河和钱塘江的水闸门——永兴闸以及城隍庙遗址。永兴闸以前不通航,主要是用来调节古运河的水位。而城隍庙以前供奉着的,是越国大夫范蠡之像。

  但最吸引我们的,是背靠城隍庙、屹立运河头的两只石狮子。在岁月变迁、江河奔流中,它们张着大嘴,对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似乎诉说着西兴古镇千百年来的悠悠过往。

  “原来永兴闸底下的部分已经看不到了,城隍庙也早已被破坏成为一块荒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些遗址,是前期综合保护工程的成绩。”西兴街道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颜新龙介绍说。

  我们了解到,2005年,杭州市出台“杭州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不但西兴古镇得到保护,沈渭全、孙太和、俞仁源、协亨祥、傅汝贤、富三房等一批过塘行老房子也被列入市、区重点保护对象。前年,滨江区和西兴街道花了50多万元,对沈渭全过塘行进行保护性修缮。

  更重要的是,在去年,经多方研究论证,西兴“过塘行及码头”,成为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中“浙东运河”的组成部分。借此“东风”,滨江区和西兴街道立刻启动“过塘行及码头申遗整体整治工程”,着手开展西兴过塘行及码头的挖掘、修复和展示。

  现在,重点历史遗迹的考古挖掘工作已经展开。目前,永兴闸闸体以及闸东端官河北侧驳岸、西端南侧驳岸已完整呈现,证明了贯穿萧山、绍兴、宁波的浙东运河和钱塘江之间的机理关系。而且,在永兴闸遗址还发现了少量瓷片,为论证永兴闸年代提供参考依据。

  运河头的西兴大埠头码头,也是申遗保护的重要遗址,通过对官河路局部开挖方式,工作人员已经探明了西兴码头位于官河路路下位置,为接下来码头如何展示、开发、保护提供了设计依据。

  在西兴老街,还有一个“官方招待所”,名曰“西兴驿”,据说西施就是在这里梳妆打扮后渡江去的吴宫,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在诗中都提到过这个驿站。这里也将作为遗址被保护起来。

  “这次综合保护工程,就是要让西兴古镇文化更好保存下来,让更多人了解滨江和西兴的历史,了解浙东大运河曾经的繁华。”滨江区住建局副局长韦兴华兴奋地说。

  千年古镇,焕彩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