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申遗:西兴古镇,抹不去的运河印记 (一)

相对杭州老城区来说,滨江区的西兴,是城南的城南。

  城南旧事多。很久以前,这个连接浙东运河和钱塘江的要冲,就向着东方伸出了欢迎之手,在浙东古运河的起点——官河沿岸,上演了一段南北客商、舟来纤往、盛世繁华的运河故事。

  日前,随着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启动,作为浙东运河源头的西兴,凭着特色鲜明的“过塘行及码头”文化,成为了杭州申遗预备名单中首批7个“遗珠”之一。

  此刻,它正在被挖掘、修缮和保护,不久将焕发新的生机。

  这是与京杭大运河命运紧紧相连的一个古镇,它的兴盛与衰落,都无法与运河剥离。因为运河,这里繁华一时

  ——清末至民国时期,形成七十二爿半过塘行

  “我们西兴是千年古镇。”每每向别人说起西兴,生于斯、长于斯的76岁老人赵焕祥,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西兴之名,始于春秋后期。时吴越交战,越国大夫范蠡于钱塘江南岸筑城御吴,因寄固守之厚望,故名之“固陵”。六朝时,因地处会稽郡西端,固陵改名西陵。五代后梁,方更名为西兴,沿用至今。

  虽几经易名,但西兴却因为拥有浙东运河和钱塘江的中转码头,舟车辐辏,万商云集,其“两浙门户”、“浙东首地”的地位,反而在光阴流转中固守了。

  七十二爿(量词,读音同“盘”)半过塘行,就是这段历史的物化记忆。在西兴集镇中心,有一条保存完好的960米长街,七十二爿半过塘行就位于这 条老街。与老街相邻的,就是浙东古运河的起始段——官河。在这里,全长230多公里的浙东古运河,途经萧山、绍兴、上虞、余姚、宁波,于镇海城南注入东 海。

  然而,过塘行又是什么呢?

  塘,本义并非水池,而是堤岸。因河流之间有水位差,江河交汇处通常都建有坝,明清时,从钱塘江进入运河或从运河进入钱塘江的货船,都要先卸下货 物,待货物挑过塘堤后,再另外装船。过塘行,就是专门替过往商客承办货物过塘的“转运行”,套用现下时髦称谓,即为“物流中心”。

  《西兴历史故事》中有一则故事,说的就是过塘行:清朝同治年间,西兴人俞谓东在杭州一家钱庄做事,与之有旧交的胡雪岩建议他回西兴搞接待过往官 吏的营生,俞谓东就开了家“俞天德过塘行”。这桩无本生意来钱很快,邻居们纷纷效仿。据称,这就是西兴鼎盛期七十二爿半过塘行的由来。

  据《西兴镇志》载: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兴共有过塘行七十二爿半,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等从业人员达千人,成为名震江南的货物集散中心。

  七十二爿半过塘行的经营范围也有大体分工,有过禽蛋的,过茶叶、药材的,过牛、羊、猪、鱼秧的,过棉花、蚕丝、绸缎的,过百杂、灯笼的,种类繁多。一般过塘行均全年营业,只有一家黄鳝行,因为鳝鱼上市有季节性,每年总有几个月不开门,被戏称为“半爿”。

  西兴本地老人们介绍,当时过塘行生意兴隆,各路船只排起的队伍长达千余尺,首尾相接,起航靠埠,上客卸货,昼夜不歇,一派繁忙景象。运河里舟来纤往,吆喝声此起彼落。

  这副场景,在晚清长河先贤来又山《西兴夜航船》诗中,有惟妙惟肖的描绘:“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如是看来,在业务最繁忙的年代,西兴过塘行还是“24小时营业店”。

  卸货的地方,叫西兴大埠头码头,从这里卸下的货,再经纤夫挑到钱塘江的货船上,货船走一段钱塘江,从三堡入京杭大运河。通过一条水路,萧绍平原上的物产,源源不断北上供向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