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河:省却陆、海运的新通道

济州河开通以后,由于漕船经由海路有海涛之险,经由陆路有搬运之费,别开蹊径已成当务之急。至元二十五年(1288)十月,右丞相桑哥提出,开“安山至临 清为渠”,寿张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亦相继建议于济州河与御河之间开凿运河,“引汶水达于御河,以便公私漕贩”。这些建议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首 肯,中书省立即派遣漕副马之贞与史边源等“按视地势,商度工用,于是图上可开之状”。元世祖“诏出楮币一百五十万缗、米四万石、盐五万斤,以为傭直,备器 用,征旁郡丁夫三万,驿遣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等董其役”,于正月己亥开工,“凡役工二百五十一万四十又八”,至六月辛亥功成。 赐名会通河。

会通河南起今山东梁山县安山西南,接济州河引汶水北流;北抵临清与御河(今卫河)相连,全长二百五十余里。

由于会通河地势中间(济宁至南旺一带)高、南北低,为了蓄水通航,自开凿运河之时开始,下迄至正元年(1341),在北起今山东临清以南、南至江苏徐州的运道上,先后建闸二十九座,此外还有用以抬高水位,控制水量的水工设施多座。

会通河的开凿成功,使得来自济州河的北上漕船,可以通过会通河北转御河直达京畿,而无须远涉渤海风浪,也无须陆路盘驳劳顿。此后遂将安山以北的会通河,安山、鲁桥之间的济州河以及鲁桥、徐州之间的泗水,统称之为会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