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纵横交错的水路网络

通济渠开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隋书》卷三《炀帝纪》记载曰:大业元年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 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即自东都洛阳城西西苑引谷、洛二水,贯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出,大致循阳渠故道(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开,在洛阳城南,引洛水为 漕),至偃师入洛,由洛水入黄河,又循黄河东下,至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行汴水故道(战国时期所开鸿沟,汉称狼汤渠。狼汤渠在荥阳西南有一支 流名曰汴水,东汉移称汴水所入荥阳一带从黄河分出的狼汤渠为汴水),至开封别汴水折而东南流,经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行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 城、安徽宿州、灵璧、泗县、江苏泗洪,至盱眙对岸入淮河(通济渠板渚以下段走向,《隋书,炀帝纪》、《隋书.食货志》及《通典》卷一引《坤元录》说由河入 淮,即上述路线;《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说由由泗入淮。据今人考证,以由河直接入淮为是)。以为隋炀帝巡游所用,又称御河。唐时 改名广济渠。唐、宋时通称西段即自洛阳至黄河段为漕渠或洛水,东段即自板渚至淮河段为汴河或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