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利技术在安徽得到印证

  10月29日,记者从省文物局了解到,淮北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二期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遗址内又发现一条木船,并发现宋代“木岸狭河”遗址,古代水利技术“木岸狭河”得到印证。

  古代水利技术“木岸狭河”得到印证

  省文物局透露,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收获,新发现了唐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层、运河北侧宋代石桥墩、金代跨河驿道和宋代“木岸狭河”等重要遗存,出土残木船一条,以及大量的陶瓷器、石器、钱币等遗物。

  其中,宋代“木岸狭河”遗存的发现,则让古老的水利技术“木岸狭河”在安徽得到了印证。原来的运河宽度在40米至60米之间,而发掘中,发现河道仅20米左右,周围还有大量成排的木桩,经过发掘、推断及验证,专家认定此处是宋代“木岸狭河”遗存。

  未来3D展示大运河演化过程

  其实,早在1999年,文物部门就曾对柳孜运河码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柳孜村曾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河,流经濉溪县境40余公里,历隋、唐、宋三代五百余年,南宋时淤塞废弃。

  1999年,考古专家对该遗址进行一期考古发掘,遗址内出土有唐宋时南、北方十几个窑口的大批瓷器,还发现唐代沉船八艘,出土三艘,清理出一座 完整的宋代石筑码头,均属首次发现,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轰动,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目前,省博新馆中所展示的隋唐大运河,便是根据此次考古发掘来布展的。大运河申遗后,柳孜运河码头遗址成为了位于隋唐大运河道上唯一的一处国保 单位和申遗点,也是安徽省大运河唯一的申遗点,为了配合申遗,文物部门特地进行了二次发掘。同时,文物部门表示,要在遗址发掘结束后,建设一个遗址博物 馆,甚至还会利用3D技术展示大运河的演化过程。

  大运河申遗还需“加把劲”

  按照大运河申遗的时间表,剩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2013年6月,国家文物局将组织专家对申遗点段进行实地检查。2013年七八月,国际专家来 中国考察确定申遗点段。按照要求,明年6月底前必须全部完成我省大运河沿线申遗点段的保护、展示、整治、监测、档案等各项工作。

  在展示发掘成果的同时,近日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市厅际会商小组会议上,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坦陈,一些地方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大运河申遗主要依靠文物部门“单打独斗”。

  李修松称,一些地方缺乏全面了解申遗进程、协调能力强的组织者和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目前安徽亟须这样的人才,此外,保护规划的公布与实施力度还不够,还需要再加把劲儿。

  目前,淮北市及宿州市泗县县政府已将保护和整治作为大运河申遗下一步的重头工作。

  名词解释

  木岸狭河

  隋唐大运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黄河,黄河自古以来泥沙较大,因为水流缓和,日积月累,宽阔的河道被泥沙淤塞。为解决这种状况,从宋代开始,“水利专 家”就对河道进行治理,方法是将宽阔的河道变窄,让水流变急。同时为保护河堤,会用成排的木桩护岸,这就是古代“木岸狭河”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