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河连着大运河

  位于什刹海东的万宁桥到地安门东大街路北的古河道玉河的一段,近期又一次整修后已经开放。上一次整修使玉河从暗河变为明河,两岸也修建成绚丽的公园。不但 恢复了七百年前的古玉河河道480多米,还在河道上修建了雨儿桥(东通雨儿胡同,西通拐棒胡同)和福祥桥(东通福祥胡同)。这两座桥是白玉石栏板,和清澈 碧绿的河水相映显得古香古色,河道两岸是绿树葱茏、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此处又重现元明时古都风貌。而河道两旁的建筑则主要以清代的古建四合院为主。在福 祥桥西的平安大街上复修了福祥寺。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徐苹芳先生说,玉河是通惠河的一段,并在河畔的卧地巨石上亲题“通惠河玉河遗址”。2007年,在复 建挖掘玉河的过程中,发现了元代时通惠河的河堤遗址,玉河庵的山门和东西配殿的地基。这次玉河的整修也是为了大运河的申遗做准备。

  玉 河修建于元代,是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苦思,河北邢台人,精通数学、天文、地理、水利等。在元至元年 间,元世祖忽必烈利用什刹海的水系修建大都,并以什刹海的东岸为大都城的中轴线建城。为了解决大都城的水源问题,由郭守敬修建了从京北昌平县白浮泉到大都 的引水工程。从昌平县的白浮村神仙泉引水,向西流再折向南,一路上汇集了一亩、榆河、玉泉等众泉,再截取沙河、清河的上游,共流入瓮山泊(颐和园昆明 湖)。从瓮山泊经长河(高粱河)流入和义门(西直门)的水关到积水潭(又叫海子,明代以后叫什刹海)。从积水潭东的万宁桥(步粮桥、后门桥)经大都城皇城 的东墙外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南、出丽正门东水关,再转向东南流入文明门外的金闸河。再从金闸河往东40里流到通州张家湾西的高丽庄,入白 河,全长约82公里。而鲜为人知的是,郭守敬还在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主持疏通了京杭大运河山东境内的会通河。这条河南从安山起北抵临清,全长 250里。这段河道已淤塞多年,如不疏通,大运河则不能通运到京。郭守敬在会通河上修建了30余座石闸,每闸都是设计巧妙,雄伟壮观,而又科学实用,故人 们又称会通河为“闸河”。会通河的疏通,使大运河的漕运能直达通州,给通惠河的疏通和漕运奠定了基础。

  白浮泉的引水和通惠河的疏通工 程从1292年动工,第二年秋全部竣工。当江南的粮船在积水潭的东北岸挤满,在玉河上也是浩浩荡荡排船驶行,大都城的人们争先观看,热烈欢呼,犹如过节。 元世祖忽必烈正从上京和林回来,在万宁桥上看到水面全是粮船,“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并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通惠河” 的河名是忽必烈起的。现在人们一般称大运河的北运河一段为潞河,从东便门至通州的一段为通惠河。但在元代前,现在的通惠河叫潞河,到金代时叫金闸河,因金 代时也疏通过潞河,并修有闸坝。而从万宁桥到金闸河的一段因在都城内,并流经元代的皇城根,故称为“玉河”。在通惠河的疏通工程中,玉河一段是完全新开挖 的。以后因玉河或变暗河,或消失,故人们也就把玉河忘却了。通惠河疏通,南方的粮食和各种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到大都城,积水潭的东北岸成了大运河的最终码 头,所以积水潭十分繁华,特别是东北岸,现在的烟袋斜街一带。岸上是旅馆、酒楼、饭馆、茶肆、各种商店等遍布,成为大都城内最热闹的地方。积水潭又成为大 都城里最美丽的风景区,尤以荷花著称,古人多有诗文。如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荷花最盛,六月间,仕女云集。凡花开时,北岸一带,风景最佳。绿柳低 垂、红衣粉腻,花光人面。真不知人之为人,花之为花。”有诗句:“十里藕香连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积水潭的“银锭观山”还成为京城里观西山的第一佳 处。而在玉河上,也是货船来往,景观壮丽。两岸也是店铺比邻,茶馆酒肆遍布。又有戏班琴鼓,宛如江南秦淮。白浮泉引水和通惠河疏通工程的成功,是北京古代 伟大的水利科技成果,所以元代的水利专家郭守敬永远受到人们的纪念,现在在什刹海西海西北岸小岛上的汇通祠被设为郭守敬纪念馆。

  在元 代,通惠河疏通后,解决了大运河的最后结症,使漕运的粮食和各种货物直接运到大都城里的积水潭。漕运最多时,一年可运粮达二百万石。但到明初,因为战乱, 还有大将徐达修建北京城时,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从万宁桥到崇文门外的河道已不便漕运。漕运只能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因此通惠河当时又叫大通河。明永 乐年间修建的紫禁城、社稷坛、太庙、天坛等皇家古建,所用的大木、神木等,因只能运到崇文门外,故在崇文门外建立了“神木厂”(今花市大街处)。以后通惠 河又遭淤塞,虽有几次疏通,但因各种原因,均告失败。到嘉靖七年,因大量皇家坛庙古建等的需要,在巡仓御史吴仲的主持下,又一次疏通通惠河。吴仲是按照郭 守敬的引水路线加以疏通,取得成功。据《通惠河志》载:“寻元人故迹,以凿以疏,导神仙、马眼二泉,决榆、沙二河之脉,汇一亩众泉而为七里泊(瓮山泊), 东贯都城。由大通桥下直至通州高丽庄与白河通。凡一百六十里,为闸二十有四。”因吴仲疏通通惠河有功,人们在通州为他建祠纪念。到清代在康熙和乾隆年间, 通惠河也都有疏通。

  到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的漕运停运,但通惠河的历史功绩却永存,尤其是北京的很多古建,像故宫、中山公园(社稷 坛)、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天坛、北海、景山、中南海、十三陵等古建,建筑所用的木料大木、神木,大多是产自南方的云、贵、川、鄂等省,是通过大运河 和通惠河运到京城的。在元明清三代,京城人民吃的粮食也大多来自南方。如在明嘉靖年间吴仲疏通通惠河后,一年从南方运粮可达四五百万石。还如在明正统年 间,土木之变后,瓦剌部入侵北京。兵部尚书于谦为防止瓦剌部到通州抢粮,就从通州往北京运粮,用了五百辆大车,日夜抢运,一直运了半个月。后瓦剌部果然去 通州抢粮,结果落空。从这一事件,可见大运河运粮之多。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的家族祖孙几代在南方的江宁(金陵、南京)任江宁织造 六十多年。也就是说在大运河和通惠河上运送绸缎布匹等织造物品走水路走了半个多世纪。曹家的离京和回京,也都是走的大运河和通惠河的水路。张家湾西还有曹 家的六百亩典地和曹家的祖坟,张家湾村有曹家的当铺。而且曹雪芹很有可能是长眠在张家湾西的曹家坟处。所以曹雪芹也是通州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