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梁闸下唱响“运河夯号”

3月5日,东昌府区梁水镇梁闸下,八位身穿白色对襟衣服、头戴白底蓝边毛巾、腰系大红腰带的老人在夕阳中为非遗纪录片拍摄表演起了“打夯”。他们中间,一人不停地喊号子,剩余的七人不断地合力“打夯”,号子声和不断落地的打夯声汇成一曲铿锵有力的“运河夯号”。

千百年来,由于运河两岸地势低洼,民间建房需要垫房基,运河沿岸需要加固河堤,这两项建筑都需要夯实土层,“打夯”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劳动。据介绍,“打夯”是一个群体劳动,为使大家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必须有人唱“夯歌”来指挥,夯歌就这样在劳动中产生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是夯歌的鼎盛时期。当年,夯歌不仅仅是一种劳动号子,还是人民群众的一个娱乐节目。河堤上有夯歌声,会引来行路人的驻足倾听;农家小院里有夯歌声,会引来数百乡亲的围观,广大群众不只是在观看简单、重复的劳动——打夯,而是在观看一种文艺表演。到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重体力劳动逐渐被各式机械操作取代,夯歌的演唱机会少了,随之走向衰落,至今夯歌已30多年无人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