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序

朱希江

 

京杭大运河,是人类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世界文化遗产。两千多年来,全长1797公里的大运河,南起吴越,途经苏鲁燕赵,直通京津,跨越长江、黄河等五大水系,不仅是中国南北交通的水运大动脉,更是中华大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象征和纽带。

运河流域商贸文化的繁荣,催生了一大批商埠名城。素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临清、张秋,均在聊城辖区境内。聊城在明清两代被誉为“挽漕之襟喉,天府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沿岸城镇舟车云集、商贾辐辏、码头会馆、勾栏瓦舍、酒肆茶楼,活跃和衍生着独具特色的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情。民间说唱、戏曲杂耍、高跷旱船、龙灯秧歌、丝竹管弦不绝于耳;年画剪纸、刻板印书极盛一时;而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流传因其不受场地和演出条件的限制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也就更具生命力和群众性,成为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至今还活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言谈笑语之中。

生于聊城,长于聊城的王漫之先生,是运河岸边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他见过运河的纤夫和南来北往的船只和白帆,听懂了船夫的号子;他学过木匠、干过临时工、学过武术、当过小学、中学的老师和大学的客座教授。经过多年的临习和磨炼,写得一手好字,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是被水城人誉为“聊城一支笔”的颇有名气的书法家。  

他广结社会各界人士,党政领导、名流学者、工农学商、街头摊贩、江湖艺人、卜者医师,可谓三教九流,均与交流攀谈。在经意不经意中获取了大量民间故事的素材。近年来,为完成这部故事集,他又不辞劳苦,深入到大运河聊城段的阳谷、聊城、临清采风寻访,从而使这些故事更加真实,更接地气,也更有其艺术价值。他不仅是民间故事的采矿者,而且是一个醉心于传播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位见缝插针有机会就开讲的义务“说书人”。他讲故事,不但善于设包袱、丢悬念,而且还能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添枝加叶,“掇拾粉饰”,常搏人们一笑。

与王漫之合作的另一位作者是王滨先生。他二人是同乡同宗,对于乡土文化和民间文学兴趣相投。他多年在部队和市电视台从事文艺、宣传工作。有创作热情,曾有不少作品问世和获奖。他在日常生活中风趣幽默,擅逢场作戏,见物抒怀,常以讲笑话和故事形式,出口成章。对于漫之先生的故事收集整理,直至汇集成书,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大运河故事,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间传统文化的视角,映射出运河沿岸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风土人情。总览这部故事集,所录四十余篇,十余万字,从思想内容看,一是崇德尚仁,见义勇为,诚信向善的故事,也是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像《纤夫姻缘》《运河漂来三尊佛》《替人挨打》《诚信换奇方》等,对这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给予热情歌颂,对于横行霸道的黑暗势力给予无情鞭挞;二是赞美劳动人民勤劳机智的故事,像《巧答免地租》《四个菜》《巧对兴义学》等;三是歌颂纯朴坚贞爱情的故事,像《千里姻缘 巧联一线牵》《巧对结连理》《临终前的心愿》等;四是反映这一带历史风物的故事,像《江南画师东昌避难记》《江南秀才东昌赏春联》《邓钟岳猜灯谜》等,此外像《阴宅破阴招》《看风水》《大力丸》等,对封建迷信、欺瞒诈骗以及贪婪妄为等丑恶行径都给予巧妙无情的揭露和讽刺。这些故事,多层面、多角度反映了这一带人们的多彩人生和社会风貌,折射出某些人文现象。

专就京杭大运河系统的民间故事汇集成书,尚属少见,这是一个开创之举。

民间故事,是人民口头文学创作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旺盛的生命力和最广泛的创作和传播群体。按题材和流传形式的不同,通常可分为神话故事,传说,生活故事、笑话、寓言、童话等。因其短小精悍,故事生动,通俗易懂而备受广大群众喜爱。这部《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主要是以人物传说,生活故事为主,在叙事语言风格上,基本以鲁西方言为主,少有作者的润色加工;在艺术结构上,构思奇巧,常以新颖的幻想,浪漫的夸张,以神话故事的手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民间故事是各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域条件下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历史的脚步和社会的变革而生存、发展的。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活,必将不断产生着崭新的故事。从口耳相传,到故事员或文人作家的收集整理,再到各种媒体的传播,人们生生不息,民间故事也生生不息。

《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所选篇什,是作者所探民间故事矿藏的一部,据说还有很多故事未及整理。如把此举视为他涉足民间文学的序幕,可望精彩的高潮,亦值得期盼。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聊城地区文化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