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风情聊城故事之海会寺的传说

在阳谷县阿城镇南端,这片古运河浇灌的土地上,有座古刹,名叫海会寺,始创于清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座大寺院和它两侧的刘公祠、运司会馆形成了一片大型古建筑群,占地百余亩。远见殿宇巍峨,楼阁连亘,古木森森,高耸云天,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气象,更为引人的是与海会寺有关的优美的传说。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江南有一举子名叫海会,每次顺运河进京赶考,都路过古镇阿城。他见此地交通发达,市井繁华,人烟稠密,认为是个宝地,颇有眷恋之意。但他每次参加会试都是失意而归。

当他第三次进京路过阿城时,他登上南关外的古庙,立下誓愿:此番如果赶考得中,回来后特来进香;如若落榜,情愿在此削发为僧,重建寺院,再塑金身。

海会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因当时考场舞弊成风,这位江南才子第三次赶考又名落孙山。

三月末一天的黄昏,海会乘坐一首破蔽的乌篷船,从京城顺着古老的运河南下,靠近了古阿城码头。他满怀愁绪,缓步登岸,走进市区。一来想观瞻一下市容,二来也想排解排解心中的郁闷。

只见东西大街,酒肆茶坊,百货灿陈;南北通衢,京广杂货,色色俱全。天色渐渐暗下来,街道两旁木杆上的烛灯已点亮,一盏接着一盏,顺着大街向前伸展过去,脚下用巨石铺就的街道泛起点点寒光。海会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家粮店前,见有一个枯瘦老头儿手牵一个小女孩,正老泪纵横的对掌柜的说:“大老爷,大善人,您再宽容我几天吧,我儿子病了三年,到底还是归西去了,欠下一篓子账,房子都被您扒来了。您老再逼我这么紧,我爷孙俩只有死路一条啊……”海会细看那老人骨瘦如柴,衣衫褴褛。小女孩面色蜡黄,衣不蔽体。

那掌柜的是地方上的一个豪绅,上通官府,下欺黎民。这时只见他瞪起肉包子眼吼道:“没钱拿人顶!”喝令手下人把老头儿的孙女抢走了,随着小女孩凄惨的哭声,老头儿扑通昏倒在地上。凶狠的掌柜眯起眼睛,若无其事地端起水烟袋“咕噜”了一下,转身进了粮店。

海会看到这里,心中升起一股怒火,欲抱打不平,但是手无缚鸡之力,愤恨地想道:“真是为富不仁啊!”

他又无可奈何地继续往前走,看到一爿药铺的廊宇下倒卧着一个乞丐,身上盖着一条麻袋片,浑身瑟缩,奄奄一息。他忽然想起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年月是如此的贫富不均。海会的怒火又冲上心头,这块宝地,却有这么多人在受苦,而那些奸商土豪,竟又这么凶残狠毒,岂不是肮脏了这块宝地。为拯救这些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超度他们跳出苦海,海会决心舍弃仕途之念,发誓在此出家。

海会边想边走,不知不觉走出了南街,来到一片旷野。这里蒿草丛生,荆莽聚集,绝无人烟。此时冷风掠过,荒野发出阵阵哀鸣,好不凄凉的环境。这时,海会脚下突然蹦出一个蚰子(学名蝈蝈),边飞边叫:“海会——海会——海会。”

海会惊奇不已,心想:此物怎知我的名字?他拨草追寻,审视此物,又不像蚰子,好似一只蚱蜢。他猛扑过去,合之一掌,不料被荆棘绊倒。起视,只见蚰子又飞在两埠之间,吱吱又叫:“海会——海会。”海会再扑,竟杳无踪迹,蚰子不见了。

海会正彷徨四顾,只听有一个苍老的声音从空而降:“海会听真,我乃佛祖是也,今让你在此出家,以拯救众生。你要以慈悲为怀,扬善惩恶。”

海会仰视,只见一片祥云飘然而去。海会赶忙跪地合掌说:“请佛祖显灵,助徒儿一臂之力,我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言罢,忽听一声巨响,火光冲天,两个小土墩逬裂开来,中间立起一座山门,两个土墩中钻出一对高五六米的石狮子,拧丝卷髦,双目怒眦,好不威风,两个狮子的身上还爬满了小狮子。

海会暗想这是佛祖的旨意,叫我在此出家,这不正合我的心意了吗?又想到官府黑暗,正义难伸;贫富不均,黎民遭难,再汲于功名,又有什么意思呢?从此,他尘念俱灰,决心皈依佛门。

海会秉承佛祖之命,为建寺院,四方化缘,哀求施主,风雨无阻。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不知经历多少年,殚精竭虑,终于建起大殿三楹,即现在的大雄宝殿。

一日午夜,海会因疲劳过度,朦胧欲睡,忽听一声霹雳,惊天动地,海会翻身而起,只见一片祥云冉冉而下,云头端坐菩萨,手中拂尘一扫,平地立起大殿两座,山门里左钟楼、右鼓楼拔地而起,晨钟暮鼓,声闻十几里。

又过了两年,运河里漂来三尊樟木大佛,来到阿城便漂浮不动,上面有“佛祖赐海会”的字样。海会着人运至大雄宝殿安放。自此,海会寺初见规模,海会成了第一任寺院住持,从此寺院命名为“海会寺”。

他又请工匠在山门西边抱柱下的石鼓上雕刻了个小石头蚰子,以纪念那小蚰子的引路之功。小石头蚰子栩栩如生,竟在每月初一,十五“吱吱”啼叫,甚是奇异。

海会忠于“佛旨”,救苦救难,从僧地中拨出四十七亩地作为“孤贫粮地”,这四十七亩地所产粮食均用来济世赈贫,称为“孤贫粮”,每年腊月开仓济贫,海会深受的人们的爱戴。华东六省一市五大寺院之一——海会寺,从此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梵音袅袅……